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回 国君兵败思变革 群臣众议乱朝堂  (第2/3页)
祥纠错。权衡利弊当检讨,忽视细节隐大祸。忧患意识将必缜,惨痛教训心低落。评短论长虑后患,打破常规谋新策。    且说赵武灵王经历此战,经过深思熟虑,心中逐渐意识到,原来不明父王困难,自认为赵为如此大国,怎会连中山小国战而不胜,这次有了深刻教训。联想到今后要强兵利战,改变骑兵是唯一出路,要么就很难战胜中山军,更不用说征服各大国了,实现雄霸之梦,当要敢想敢做,否则不会有新的希望。这次大战失败,虽然有谋划不当,探而不明之弊,遭到水淹损军之失,却是被敌将暗算,但那骑兵不过万人,却将本军数万将士顷刻击败,可真是兵战强敌无疑。再想到若不是数千骑兵,暂时挡住了敌军锐骑,自己这才在众将士护卫下,艰难突围逃脱,还被人家骑兵追赶数十里,亲卫中箭损伤过半,也真是险中又险。要不是敌追兵,忽然停下不追了,说不定自身生死难料,后才知是燕军侵境,受命返回抗燕,这才使自己逃过了一劫,这也看出此骑兵,确是一支难敌的骁勇劲旅。    武灵王想到这些,便情不自禁的想,看来还是自己命大,方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其时忆起此情,便心中颤抖不已,深知要灭中山,非得拥有一支强大骑军不可。其实他也清楚,骑兵与步兵大不相同,当时一个骑兵的养马费用,再加上装备粮秣等,相当十个步军的花费,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国力负担难于承受。以此想增加骑兵数量,当有很大难处,但无论如何,也要打造出一支强大骑兵队伍,方可应付之后的征战,也是日后长期的国策,要坚定不移做下去。武灵王心中自有底数,知道本国地域之情,要远远优于其它大国,因为北方多为牧马之地,马匹征调购买不愁,其鞍具箭囊等皮革之物,本国便能筹办到。不行可向西域草原邻邦购换,以充本军不足,只是须些时日而已。还有就是骑兵训练,得仿照中山军的方法进行,才能做到机动灵活,打造适合骑军的兵器,也是一项艰巨任务,需要下很大力气,方能真正做出成效。    武灵王还进一步想到,若要使军兵增强战力,定要在服装上有所改进,在他观察到中山军所穿,均为短衣打扮,就连兵民百姓也便如此,此穿戴实具大利。而本军显得笨拙不堪,远不及敌军兵士灵活,这是平日生活习惯使然,要改变军兵装束,就必得从百姓底层,进行彻底改变,才会形成习惯,有利今后军战需要。可要改变人们固有习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从朝臣上层就会有阻力,恐怕要做艰难的说服才行,否则难于推行开来,但无论多难,也要试试看。还有就是要在国人中,倡导骑马射箭,这是远程兵器,它曾看到那中山军的威力,其骑射技艺娴熟,马上功夫灵巧多变,却为人家的长处,不得不令人佩服。再有便是这骑兵战术,也要随之改变才行,得想方设法去中山国招贤,挖掘中山军的骑兵将领,来到本国教习赵军,才可与之对战取胜,这也是知己知彼之策。    武灵王自有了此种想法,虽然一路北行,也是细致观察北地草原详情,从中看到可用之处,了解本国情势,自从十几年身居国王尊位,心情从来没有如此迫切。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走访考察,武灵王的思绪豁然开窍,欲改变民俗民风的设想,从而更加坚定,也或是其本年纪尚轻,所迸发出的活力使然。武灵王怀着这一设想,对身边亲将说出,想看其能否赞同,因为均为年轻将尉,血气方刚,听说能强兵利战,均都表示赞同,这就更增强了其改变的信心。待他从北地,返回到国都邯郸城后,便做出个大胆的决定,就是要穿着短衣短裤的胡服上朝,想看看这些朝中将臣,到底是如何反应,将能否推行他的主张。也可能是事先未作商议,或是其太为果敢,显得有些冒失,在朝堂之上,大家看到国王如此装束,不禁即刻都被惊呆了,接着是一片哗然,朝中议论纷纷,简直如同炸锅一般。    武灵王凛然威坐,便忙对众臣摆手道:“这回攻中山惨败,本王悟出其因,皆为敌兵精骑善射,短衣秀裤,灵巧敏便。而吾军卒服装笨拙,长袍大衫,反应迟慢,何以对敌取胜?本王决意要效仿胡人,以其之道,还治彼身!要在国内实行“胡服骑射”之策,改变全民装束,以利从军征战,誓灭中山小国,众卿以为如何?”当他对朝中卿臣述说后,却看到截然相反的结果,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惯有的风俗习惯难改,绝大多数表示反对。有的说:“南地民俗民风,早已成习,岂能说改便改?若是均穿胡服,会让中原各国视为异类,与秦国外邦一体看待,当有损大王威严,不可!不可!”还有的说:“我赵国本为正宗族类,服装威武大气,胡服为外邦小族所穿,朝堂之上,短衣短裤,成何体统?”更有人说道:“国人穿戴,任其自便,何能千篇一律,朝臣官服,不可乱改!”反对之声盈耳。    这正是:兵败至惨心忧伤,欲遮羞面北巡防。痛定思痛悟新策,胡服骑射变新装。强兵利战意坚定,短衣革靴立朝堂。谁料卿臣俱反对,逆众遭困难国王。    起初武灵王,还耐心倾听,后来大臣们竟吵嚷起来,有的武将见过中山军打仗,确实具有衣服灵便优势,便赞同军服盔甲改变,朝服或不宜更改。朝臣中议论不断,但赞成改变的少之又少,使赵武灵王不禁焦躁起来,在路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