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一回 胡服骑射坚推行 中山称王拒忠谏  (第2/3页)
人贵族服装,脚蹬一双胡人皮靴,短衣锦裤,倒也颇显精神,却与朝堂中官服大异,即为武灵王赠送的那套,自是忠实履行了诺言。这时朝堂中诸将臣,纷纷低声议论,公子赵成却装作听不见,只是站在前面本位,一脸肃容相待,更不发一语,只管等待大王入厅就座。正在此时,便见武灵王也是穿着昨日胡服,稳步从后堂入殿,走到王座后坐定,用眼扫视群臣一番,当看到公子赵成时,见其果然遵照约定,身着胡服来到朝堂。武灵王顿时面带笑容,向诸大臣问道:“大家看咱赵家人,穿戴了胡服如何?这不很英武神爽嘛?看来事情都是由人来做,怎可墨守成规呢?众卿说是否?”武灵王说完,还用眼扫视殿中众将臣一遍,等待大家回答。    这正是:锐坚变革易胡服,骑射战技胜敌虏。为创新军执意念,不惜下顾臣舍盧。详说道理获支持,亲赠衣靴领头突。朝堂惊异失言语,灵王发话情感殊。    众将臣直到这时,也就无了办法,只得都应声称诺,虽然是心怀抵触,但见公子赵成,已然带头穿上胡服,谁还敢公开对抗大王,只好应声附从王意。武灵王见众臣将答应,便趁机借势说道:“既然大家都说好,那么下次再上朝堂,大家便都穿戴胡服,也好在国民中领个好头,使都跟随仿效,以便推广开来。再发布诏命,今后要踊跃招募骑军,步军将尉要在骑军中练熟骑射,要想升任将军,就必须在骑军中选拔,否则不得提任,此令须奉旨执行。待时机成熟后,便在国内昭告,全民实行胡服装束,违者当受处罚,到时便会不再有抗拒之人。我赵国数年后,定然是兵强马壮,会力挫各国强军,攻灭中山,指日可待,大家说是否?”众臣将如此一听,知道大王是主意已决,难能更改,只好应声称诺。由此议定了朝臣穿戴标识,由朝中统一发给,用于上朝佩戴,服装则由个人喜好,选择胡人贵族服侍,可自由穿戴即可,倒也宽松随意。    赵武灵王这一服装变革,对后世的服装样式改变,具有很大影响,是融合了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穿衣打扮,选择了其实用优点,而变成为先进服装特色。由于对骑马射箭,或是军兵马上作战,产生有利因素推广,而进行的灵活性改革,具有很强的社会进步性,所以得到了后世的称颂,影响极为深远。在当时变革期间,效果还不大明显,只是将战车数量减少,而快速增加骑兵数量,在后来的出征北地,与林胡等草原之军打仗时,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因此侵夺了不少地域,迅速扩大了赵国的疆土,并且为增加马匹数量和质量,扩大骑军战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攻灭中山国,积蓄了强大能量,从数量上压制了中山小国,自有了夺取胜利的资本,使中山骑军失去了优势,不得不被最后灭掉,这也是其必然结果。    而在赵国稳步变革时,乐池所在的中山国,由于抗赵胜利,被周边几个大国所器重,认为已成为中原之地,具有相当实力之国,可担当举足轻重之任。于是几个还未称王,多具有君候之称的大国,却都渴望升为王称,以提高其国君的地位,方便与被周室早封的国王,可以获得平起平坐的资格。由此几个并未称王的国君,都不甘心落于人后,为了与楚齐秦几个大国抗衡,魏韩赵燕和中山国等五国,便想共同称王,以便各国来往,而后宋国也自称王。这也是自由摆脱周室,使战国时期的乱象,更加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标志着周朝已成了虚空摆设,对各国没有了任何约束作用,加速了自己的灭亡。而中山国虽然实力增强,却毕竟还是小国,充其量只能算二流国家,贸然称王,道孤论寡,定会引起大国敌视,齐国听说中山国君接受王称,便想联合它国逼迫其去掉王号,否则用兵。    而中山国君却好大喜功,意想成为一国君王,与那些大国平起平坐,好似这样才可超越历代国君,能为祖上争光添彩,也是有些异想天开之念。对此乐池却有着清醒的判识,他认为中山国的地盘实力,还远不能与其它大国相比,虽然曾战胜过强大的赵国,可是不能以一战之功,来与其它实力雄厚的大国相比肩。于是他上奏告诫国君,若是贸然称王,必将会受到东方齐国敌视,那么就会破坏多年的同盟关系,若是宿敌赵国来攻,就再也没有了坚强后盾,当会坐困受制。还强调虽然三晋及燕国等极力怂恿,说不定是一剂毒药,以诱惑国君上当,若入其圈套,便将不能自拔,当会给赵国攻灭中山地以借口,不得不预作防备。就不如暂不称王,低调做中山国君,或会得到各国同情,到时若赵国贸然攻伐,也会得到齐燕两国支持资助,将来便好抵御赵国的吞灭进攻,此谋略方为万全之策。    这正是:逢当名利易昏头,人无远虑必近忧。君主决策关国祚,成败得失转瞬留。忠言逆耳虽云善,临当诱惑难细剖。众臣揣私齐声赞,孤将嗟叹空怅愁。    这时的中山国君姬厝,已是头脑发生昏胀,只看到了做国王的荣耀,是为祖先争光添彩,称呼实为悦耳,也显身份骤然升高,受到了它国的诱惑。却早已将危险忘记脑后,认为这本是各国推动,不为本国妄自称尊之举,不会引来敌视,且是千载难逢的好时刻,良机稍纵即逝,后当不会再有,必须抓住才行。由此不听乐池的忠告,再加上本国朝中臣将,大多想获得国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