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五回 哀告求生终无果 主父饿毙沙丘宫 (第1/3页)
第八十五回哀告求生终无果主父饿毙沙丘宫 回前词《祝英台近》 求活命,投哀书,意获食物助。围将精明,杜绝封闭固。无奈断粮饥甚,恍思珍馐,馋rou羹、惊异味殊。待喝尽,方知女自割烹,痛悲双惨故。处置丧葬,犹惧英灵怖!远迁北地建陵,避隐千里,稳国祚、遥望佑护。 话说赵主父与杜鹃交欢已毕,对其无故舍身侍陪自己,感到十分不解,经询问才知原因所在,却是从前无意中行了善举,救过此女性命,方才获得报答。此往事难有记忆,使他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在睡梦中思忆过往所做,有引以为傲的壮举喜庆,也有惨败失落的羞辱苦涩,更有征战沙场的豪情胜果,还有不堪回首的惨烈场面。这些成败情景交相显映,使他感到了君王快意,拓疆扩土,威震各国,兵锋指处,所向披靡,何等的英武豪情,雄名盖世。此时也悟到了自行的罪恶,战乱不断,使万民遭难,流离失所,困苦不堪,生死别离,怨声载道,不能不说是自己造孽所致,方受到今日厄难临头的惩罚。同时也意识到,在自己头脑昏乱之际,受到欺蒙瞒骗,将兵权拱手交出,才至今日任人宰割,原因在于懵懂失去了权柄王威,但求生的欲望驱使,却谋算出路,以解脱困厄之难。 赵主父草草吃过饭后,便琢磨如何才能使书信,递到宫墙外面的军士手中,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他来到宫门前透过缝隙观察,看到有军兵在不远处巡梭走动。这内宫大门高厚结实,木质十分坚固,书信难于在门缝中递出去,地下全铺着大石,也难挖动掏空,看来只有是从空中,向那墙外抛出,或被人拾到观看,才能有一线希望。但这也是唯一办法,只可冒险一试,他也曾设想到,若是那军将不敢收看,将其交给李兌公子赵成,会是个什么结果?说不定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可又一想,既然不敢放己出宫,也便不敢轻易戳害本王,这也是他们有所忌讳,否则便不会用此等围宫之法了,由此判断还不会将自己怎么样。于是赵主父便想到一法,就是白日呼喊叫人,却无人敢应声走近,看是受过吩咐行事,只待黑夜静谧时刻,便将那封书信捆扎停当,从宫墙上扔到外面,待人捡拾。 这样过了两日,却见并无任何动静,看来或是无人捡到,也或是捡到后交到将官之手,却是不欲理睬,决意要将自己饿死宫中,还真是冷待不念旧情了。赵主父看是此招不灵,心中也是着急,深恨这些将臣不思旧恩,竟然加害君主,显出无义险恶之心,自思不得不另想办法,也是难有良谋,一时陷入困境之中。其实这封书信,早就被那宫外巡逻军将拾到,不敢自专处置,便交到李兌手中,待展开一看,只见信中写道:“宫外卿将悉知:本王因一念之错,造成如今之惨情,兄弟相攻,亲情绝断,子失王孤,不胜悲乎!痛定思痛,乃为本王愚昧,自作自受,勿怪它人。既已交权稳国,决意让位于少王,不再过问军政事,望诸臣将告王知,誓不究围宫囚君之罪,只愿居此离宫,了度残生。今饮食断绝,奄奄一息,行将谢世,岂不怜哉?哀请与王商,赏口饭吃,即心足矣!”后面落款为“囚犯赵雍”四字,甚觉可怜,知是主父困急哀求,自愿吃住宫中,发誓不追围宫之罪,只求活命即可。 李兌看完信后,不禁也觉惨然,暗思做的似乎过于残忍,想起主父曾信任重用,旧曾受恩与斯,如今加害绝情,确与忠义不合,心中略显松动之念。可他忽然想到好友老国相肥义,为赵国cao劳数十载,却惨死在叛贼刀箭之下,虽说是那安阳君反叛所为,可终究为老王酿祸而成,负有不可推卸之责。再深一想,虽说这书信中言辞卑躬,安知不是缓兵之计,只为度过眼前难关,谁保后日不会翻案?暗想主父尚在中年,雄心壮志未酬,岂肯善罢甘休!一旦冲出牢笼,必定势难制服,到时反攻倒算,必定遭殃弄险,祸患立临。李兌思谋到此,即又心似石坚,当断不断,必生后患,决不能放虎归山,这也是李兌精明果敢,一贯所奉行的信条,且其做事严谨而周密,不为表面之象所迷惑。所以顿时提高了警觉,即给围宫将卒下令,谁也不准再捡拾所抛之物,否则将严厉治罪,极是做的决绝。 赵主父本为精于算计谋划,颇具雄才大略,堪为人杰,也是活该遇到了李兌,这个更加精明的对手,以致所设的计谋不为所动,竟然不睬,却也毫无办法。而就在其无计可施,煎熬度日之时,却意外得到了暗中资助,在宫院中高墙下,竟有人给投下些吃食,看来还是有个别军将,对他这老主君怀有同情之心。因此在粮米将要断顿之际,却似雪中送炭,使这主父和杜鹃两人,有了生的希望,当捡到这珍贵的食物,因是赖以保命之食品,都是加倍珍惜,不敢浪费一点。可这时那李兌,也因主父投书,使他提高了警觉,暗中做了惕防,就怕亲兵中有人,对主父怀着怜悯之心,阴为资助解难,由此暗地加强了控制,使人监视围宫军士,探查到隐情,速报本人知晓。却发现了那暗助之人,私下告发此事,竟被李兌抓住实柄,当众被砍头问罪,此刻还有人不解其意,认为是小题大做,似乎做的不近人情,何能如此狠辣相待,看是多为不服。 而李兌便以此告诫部下,他言说道:“今重处此人,也是为了众人好!大家试想,我等在此围宫困主,本是犯了死罪之事!若是将主君放出,虽为奉王之命而办,却也难逃主父追究,定然是灭族重罪,有谁可担其责?到时大家均会遭殃,恐难脱祸。今日严惩此人,就是杀一儆百,看谁还敢违令,当会定斩不饶!”众将士听了李兌的话,方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