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八回 虞卿巧言将相和 赵奢妙计解韩围 (第1/3页)
第九十八回虞卿巧言将相和赵奢妙计解韩围 回前词《前调》 将臣争位甚,怨声烈、面不相容,堪为国忧。赖有智士解君意,进言道明利害,声称矛盾亦可纠。谒见豪雄述胸襟,顿醒悟、负荆请罪羞。重合好,刎颈交。 秦兵肆侵无忌惮,东方国、受尽凌辱,愤恨深仇。又闻敌锋向盟友,出援派将新锐,cao军诡道诓诈谋。乘虚偷过夹谷道,摆战阵、大胜解围收。赏封地,威名留。 话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名为友善交好,却暗藏着不测杀机,也是因骗取玉璧不成,而又心生诡计,是想探验赵君胆量和赵国虚实,而设的阴策诈谋。但在秦王请赵王鼓瑟助兴,而想以此记载羞辱,却遭到赵臣蔺相如的坚决反击,竟要秦王击瓦盆缶,不然便要溅血拼命,迫使秦王再次屈从,从而维护了赵王尊严。秦王知赵国防备甚密,其能者辈出,国力尚强,不可轻图,当应笼络,便否定了群臣不忿,欲劫持赵王的建议,改为定约续好,还故意遣王孙为质于赵。秦王目的是想以此结好,取得彼此信任,从而稳住赵国,便可专心致志的图谋韩国,也是盘算的精道,却也是枉费心机,其后还是被赵军打败,未能实现最终目的。而赵臣蔺相如,却因两次当庭辱屈秦王,赢得了秦赵两君王的钦佩,自是赞声扬于天下,为赵国立下大功,被拜封为上相,位高于廉颇,引起忿怨不满。 且道蔺相如位高爵显,赵大将廉颇不服,狂言谩骂,欲当众羞辱,蔺相如却忍辱负重,不与其发生冲突,竟然避车让路,使其跟随门客不忿,感到软弱受欺。于是找主君反映众意,却要离开它去,当蔺相如说明其中道理后,才知其心胸广阔,乃是以国事为重,私怨为轻,不与廉颇争斗,是位值得崇敬的坦荡君子。于是均心中明白此意,都愿跟随身边辅助,也好图个进身之机。可未过几日,蔺府中舍人与廉府之客,在酒肆中相遇,两下为争座闹得很僵,均都觉得有理。这时蔺府之客便说:“吾主以国家之故,让廉将军,吾等宜体悟主君之意,让廉府友客吧!”于是主动撤出,到别处去寻地方,这让廉府之客愈感强势,傲气益盛。这时有个河东人虞卿,正好游历赵国,闻听蔺府舍人之语,便主动打听缘由,蔺府舍人便将蔺相如之语告知,虞卿觉得蔺相如品行高尚,而廉颇却显气量狭窄。 于是便想为其调解隔阂,使赵国两将相和好,也算为赵国君臣,做了件益事,便去拜见赵王道:“大王今日之重臣,非蔺相如廉颇乎?”赵王便道:“然也!”虞卿即道:“吾闻赵前代之臣,师师济济,同寅协恭,以治其国。今大王所恃重臣二人,而使自如水火,非社稷之福也!那蔺相国愈益让,而廉将军不能谅其情,便愈益骄,而蔺相又不敢折其气,只好敷衍共事。在朝则有事不能共议,为将则有急不相恤助,吾窃为大王忧之!吾虽不才,请合廉蔺之交,以为大王辅,若何?”赵王一听,顿时抚掌称善,言说正为此事犯愁呢,若能使两臣和好为亲,乃为大功一件,善莫大焉!虞卿得到赵王暗许允诺,便径直来到廉府中,面见廉颇将军。虞卿首先赞颂其功,说廉将军无愧赵国柱石,世之能将,威震诸侯,令各国之敌闻风丧胆,秦军也不在话下,真乃当今“无敌将军”,使赵国立于群雄之强,堪为世之翘楚,廉颇听后大喜,却接着往下听。 虞卿却话锋一转,便又说道:“然论功则无如将军矣,论量则还得推蔺相君。”廉颇听说,顿时大恼,勃然怒道:“彼懦夫以口舌取功名,何量之有哉?”虞卿便道:“蔺君非懦夫也!其所见者大。”因细述蔺相如对其舍人之言,并且说道:“将军不欲托身于赵则已,若欲托身于赵,而两大臣一让一争,恐盛名之归,不在将军也!”廉颇听后,不禁大惭,心已知错,决心改正,便对虞卿说道:“若不听先生之言,吾不曾闻过,今真是震耳发聩,道理自明,吾不及蔺君远矣!定会去当面认错,敬请其责罚!”因此,便请虞卿先去蔺府,先道明此意给蔺相如,使之有所领悟,也好给予原谅。然后廉颇便命从人,去找来一捆荆条树枝,自己脱掉外衣,赤膊袒露上身,用麻绳栓捆荆枝背在身上,一路过街越巷,故意让民众官卿看到。走着来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不避羞耻,看是真心悔悟,明要深刻认错。 当大将军廉颇走在街上,光着上身背着荆枝,一路显出羞愧之色,市人不知何故,都用惊奇的眼光注视着,私底下议论纷纷,不知这是要到哪去?眼看奔到蔺府门前,这才恍然大悟。当廉颇走进蔺府院中,便高声道:“鄙人志量浅狭,不知相国能宽容至此,死不足赎罪矣!”因即长跪庭下。蔺相如已见过虞卿,当知廉颇将军来意,却未曾想竟是如此这般,便赶忙走出扶起,口中说道:“吾二人比肩事主,为社稷臣,将军能见谅,已幸甚!何烦谢为?”廉颇忙道:“鄙性直暴,蒙君见容,惭愧无地!”说着,相扶互持落泪,蔺相如也为泣涕不已。廉颇道:“从今愿结为生死之交,虽刎颈不变!”随之便先下拜,蔺相如也即答拜,就算成为了生死兄弟,随在府中置酒款待廉颇,极尽欢愉而罢。这就是后世所称为“刎颈之交”,这个成语的由来,也是戏曲“将相和”中,所表演的精彩故事内容。 后人有诗曰:“引车趋避量诚洪,rou袒将军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