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兵雄传_第一百十四回 茅焦解衣谏秦王 韩非献书屈谗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十四回 茅焦解衣谏秦王 韩非献书屈谗亡 (第2/3页)

万骑,簇拥如云,路观者无不称颂秦王之孝。回至咸阳,置酒甘泉宫中,母子欢饮,太后别置酒以宴茅焦,感谢道:“使吾母子复得相会,皆茅君之力也!”秦王乃拜茅焦为太傅,也就是长公子扶苏的师傅,赐爵为上卿。太后既然回咸阳,秦王又恐吕不韦再与宫闱相通,即下令迁出都城,往河南洛阳封地居住,列国闻听文信候就封地,各遣使问安,争欲请之,许以相位,秦王恐其用于它国,或会为害秦国。

    这正是:秦王囚母实可嗟,却遇天警臣谏说。怒甚连戮贰拾七,竟有茅焦解衣脱。逆耳强道惊世语,始悟相关社稷国。改颁恤忠迎母去,团圆悌孝拜师托。

    再说秦王政恐吕不韦出助它国,为秦之害,于是便修书一封,送交吕不韦阅览照办,书中约略是说:“君何功于秦,而封户十万?君何亲于秦,而号称尚父?秦之施与君者厚矣!嫪毐之逆,由君始之,寡人不忍加诛,君不自悔祸,又与诸侯使者交通,非寡人所以宽君之意也。其与家属迁居蜀郡,以郫之一城,为君终老。”也就是将其迁到,如今四川的郫县去养老,根本不想再相见,也是绝情至甚。吕不韦接书读后,怒道:“吾破家扶立先王,功孰与我高?太后先事我得孕,王乃我所出也!亲孰能与我?王何相负之甚也!”稍顷,又自叹道:“吾以贾人子,阴谋人国,yin人之妻,杀人之君,灭人之祀,皇天岂容我哉?今日死晚矣!”遂置鸩毒于酒中,服之而死。门下客素受其恩者,相与盗载其尸,偷葬于北邙山下,与其妻合葬,今北邙道西有大塚,民间传称作“吕母塚”,盖因其宾客,讳言吕不韦名姓,而暗葬其处也。秦王闻吕不韦已死,求其尸不得,却终不知葬于何处,只好拿其宾客出气。

    纵论吕不韦非凡的一生,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人物,虽然后世褒贬不一,各抒己见,但就其为商贾之人,所谋划做成的这笔惊世买卖,至今无人能及。吕不韦无愧能者之说,是其有着超常的敏锐眼光,也是基于他对当时状况的透彻了解,和其对秦国君后嗣承,洞悉入微,方才能想到奇货可居之妙招。也是以惊人的胆魄,狠赌上一把,且以精妙绝伦的商贾技艺,展现出其超乎凡比的手段,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以坚韧不拔的恒毅之心,竟真实现了自己的宏愿。其无比神妙的展演,令人拍手叫绝,刮目相看,且不论其手法目的,是多么险恶不齿,就其所获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成就来讲,也确实是无人能比。吕不韦应为奇能大才,具有担纲独断的丞相能力,也或出于对自己的评估,顽强自信,思维敏睿,志向高远,超越前人,编纂巨书宏篇传世,为新朝定基,怀具宏图大略。

    再说秦王既然逼死吕不韦,寻求其尸所埋处,而竟然找不到,知是其宾客死党所为,心甚恨之。又有赢氏家族之人,因未得重用,很多要职显位,均被外来之人占据,极是心怀不满,而原国相吕不韦用事,却能举贤任能,不避亲疏,赢氏宗族之人,受到很大压制。此刻吕不韦势力瓦解,趁机向秦王政进言诉告,说是外客任职乱国,吕不韦一党便是例证,应一律驱逐出境,才可还政于赢氏,惕防大权旁落,此为秦立国根本。秦王政正在气恼吕不韦余党,也知朝中诸臣,多为吕不韦安插引用,心中也是疑忌不定,又正值年轻气盛,考虑欠周,却是敢想敢为,无所顾忌。于是秦王思想出一招愚计,便下了一道逐客令,命在咸阳的外客大小臣僚,一律免职,逐出境外,限三日内离开。此令一下,满城皆动,朝野均知,无不惶恐,顿使朝中陷入混乱,即刻空闲出诸多官位,有待安置赢氏秦人担负,也是想来个大换血,以此巩固其统治。

    秦王为打击吕不韦势力,便尽逐其宾客,又大力搜索国中地方,凡是它国游客,不许居留咸阳,已任仕者削其官,三日内均要逐出境外,容留之家,一体治罪,却也雷厉风行。恰有个楚国上蔡人,名叫“李斯”,乃为名贤荀卿之弟子,多年在齐国都城外的,临淄稷下学宫就读,是个满怀志向的佼佼学子,广有学问,属学宫内上乘之才。后来游秦国,预谋个进身前途,便投在吕不韦相府内为门客,吕不韦深识其才不凡,便举荐给秦王,受到秦王政重视,逐渐担职考验,确有过人能为,居然拜为客卿,因此得到重用。今日秦王逐客令下,事有突然,来不及出奏谏劝,便被列在被逐名单之中,已被司里驱出咸阳城外,也是无可奈何,望城兴叹。李斯并不死心,便在出境途中旅店,秉夜灯下写就一篇奏章,还托言为机密事,让邮传上报秦王,却心机了得,欲想凭着辩才,扭转时下政局。

    李斯在奏书中写道:“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成其德。’昔穆公之霸也,西取繇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枝于晋;孝公用商鞅,以定秦国之法;惠王用张仪,以散六国之从;昭王用范睢,以获兼并之谋;四君皆赖客以成其功,客亦何负于秦哉?大王必欲逐客,客将去秦而为敌国之用,求其效忠谋于秦者,不可得矣。”这就是久传著名的“谏逐客书”,为世传的几大名章之一,与乐毅的答燕惠王书齐名。秦王览其书,猛然大悟,也是思维聪敏,知道自己的想法做法,已是出了错,便即刻纠正。赶快收回除却“逐客令”,派人驰车往追李斯,直到了骊山之下,方才赶上寻到李斯。便随来使还归咸阳,秦王命复其官职,任用如初,秦王又命人去招还被逐者,继续遵从前政令,其它人听闻此信,均亦返回,就是已离开秦境者,听说秦王改令,复往秦国。

    这正是:接母逐父两分开,意为消弭传闻灾。孰料列侯通友好,愿出高格揽相才。畏被敌用迁远地,却耻羞辱鸩自裁。恨怨翻作逐客令,书拨迷雾请归来。

    且说客卿李斯因谏书回任,更加得到秦王政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