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2章 五个问题  (第1/2页)
    上一章我们说到,作为一个非常厉害的投资人,巴菲特遵循了第三条路:看准好的公司,集中投资,长期持有,也就是“集中投资法”。    我们之所以用“遵循”这个词,是因为“集中投资法”并非巴菲特首创。    “集中投资法”最开始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来的,商学院的小伙伴肯定都认识凯恩斯,他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被誉为“宏观经济学之父”,国内几乎所有商学院本科生都得学习他写的。    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经济学”、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华尔街的精英们其实一向很擅长学习经典,但当时居然没多少人愿意效仿凯恩斯搞集中投资并长期持有,巴菲特便是少数人中的一个。    上雪认为其实不是这帮华尔街的共同基金管理人不愿意学习凯恩斯,而是市场不允许,因为一个长期有效的投资策略短期内经常失灵,但无论是基金公司还是基金投资者都太在乎短期业绩了,这导致大多数基金经理都得放弃长期盈利的策略。    约瑟夫·诺塞拉在1997年年底的杂志上撰文指出,共同基金的基金经理们向投资人推荐“买进并持有”的投资方式,而他们自己却不停地更新自己管理的投资组合——买进卖出,买进卖出,再买进再卖出,这些人的言行明显不一致。为了强调他对这种双重标准的观察,诺塞拉引用晨星公司唐·菲利普的话说:“基金这个行业所做的事与他们告诉投资人的事,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这种现象在我国也是一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基金经理对外公告,让我们着眼于某某赛道的长期价值,他们跟投资者不断强调自己的持仓股在长期是可以给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的。    但是他们嘴上这么说,自己私底下确是频繁cao作,每个季度调仓一次的那种基金经理也就不说了,还算低频的,高频的有每周都调仓的,典型的言行不一。    如果一个基金经理太过于着眼于短期,那就注定了这只基金的投资策略也很短视,固整个基金行业已经变成了一种“看谁短线最好”的游戏。    本书中提到的观点跟上雪上一章陈述的非常相似:    其实我们集中投资后长期持有,就是为了拿到一个超越市场平均的结果。    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我们所“集中投资”的那些公司,研究透彻才能坚定信心,才能拿得住,才敢于在大概率赚钱的公司身上下重注。    那么究竟怎样做好集中投资?    我们这一章就来好好回答一下上一章留下的五个问题。    问题1、我如何才能找到那些超越平均回报的股票?    回答:    如何选股,之前为大家汇总的投资思维装备1.0版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在那个版本的基础上,巴菲特给了我们一些更深入的策略和方法。    我们在研究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的时候,可以跟着巴菲特下列投资准则同步问自己问题,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回答出来了并且非常清晰,那么我们就可以就可以决定投资与否。    第一,企业准则    企业是否简单易懂?    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的运营历史?    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    第二,管理准则    管理层是否理性?    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    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第三,财务准则    关注净资产收益率,而不是每股盈利。    计算“股东盈余”。    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公司。    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润,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值。    第四,市场准则    企业的市场价值几何?    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否以明显的折扣价格买到?    问题2、“为数不多”到底是多少?    回答:“为数不多”一般指的是投资的公司家数被控制在5至10家。    那些对集中投资哲学有更深了解的、执着的投资者,建议可以集中于更少的公司上,甚至少到3家。    对于一般的投资者而言,平均持股以10至15家为宜。    大家如果是自己买股票构建投资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