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9.开  (第1/1页)
    赵匡胤接旨意后,又把结义的义社十兄弟召集到一起。    “各位兄弟,主上令我整顿禁军,这还要仰仗各位兄弟的大力支持。我们平时是兄弟,但关键时候要不徇私情,以国事为重,你们都是一军之将,务必要当好带头人,改掉以前的懒散之气,否则,我无法向皇上交差。李继勋哥哥是侍卫司亲军的顶梁柱,经验丰富,请帮助我整顿殿前司亲军。”    大家互相对视了一会,都没说话,最后,还是老大李继勋开口:“贤弟,这是皇上交代的大事,我们知道轻重,请你放开手脚,我们定当支持。”    赵匡胤不待其他人发言,就接口道:“好,还是大哥看的远,从今开始,我将按照皇上的旨意,严厉整顿殿前司禁军,有能力的上,没能力的让;体格强壮的留,身体状况差的走,一碗水端平,凡是对不住的地方,还望各位兄弟包涵。”    赵匡胤这是通过命令式的商量,堵住了众将军的嘴,支持也要支持,不支持也要支持。    ……    各地很快贴出告示:朝廷广招天下壮士为国效力,选拔有武艺、身体强壮的男子进入禁军,入职机会多多,待遇从优,还减免赋税。    朝廷的这个布告发出厚,各地报名踊跃,昔日习武之人,甚至一些地痞流氓,凡自认为勇敢不怕死的纷纷递上投名状。    赵匡胤派人选拔挑选有武艺者进军营,淘汰掉一批老弱病者。同时,又淘汰那些凭借父辈的军功在禁军中享受赏赐、却又不愿意卖命的人,殿前司的禁军果真面目一新。    赵匡胤把招募来的新兵强壮者编在一起,好中选优,组成殿前诸班,专门负责皇宫的安全保卫。    本来,禁军是分为殿前司、侍卫司。    殿前司下辖铁骑军(马军)、控鹤军(步军)。    侍卫司下辖龙捷军(马军)、虎捷军(步军)。    但殿前司的地位明显低于侍卫司,甚至还低于侍卫司的马军和步军。    在赵匡胤的建议下,殿前司的地位比此前有提高,但总体还是低于侍卫亲军司。毕竟,改变以往的军队习惯是很难的,侍卫司的军队规模和实力也是现实存在的。    与以往不同的是,殿前司的禁军已经过改良,是严格挑选的,可以打造成精锐部队,直接保护皇帝和皇宫的安全。    ……    经过几个月的人员整顿和严格军事训练,又从西域采购了一批好的良种战马,后周的殿前司禁军让人眼前一亮。    不仅殿前司,侍卫司的禁军也不敢落后,相应进行了整顿。    “义社十兄弟”的石守信升任殿前司铁骑军的左右厢都指挥使,王审琦升任铁骑军的右厢第二军都指挥使,韩重赟升任铁骑指挥使,都归赵匡胤指挥调度。    整顿完成后,赵匡胤特意上奏:“请陛下百忙之中,冲出时间,现场检阅臣的整顿成果。”    柴荣也想看看保护皇宫的卫队实力,欣然同意:“朕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检阅,请准备停当。”    检阅当天,铁骑军和龙捷军的骑兵部队骑着膘肥体壮的战马,将士们盔甲鲜明,一排排战马一字排开,马嘶人叫,犹如泰山压顶。    控鹤军和虎捷军的步兵部队排成方阵,弓箭手、长枪手、盾牌手、短刀手依次摆开,一行行、一排排、一列列,齐声呐喊,声震汴京黄河。    柴荣检阅三军后非常高兴,他被大家的威武之势震撼了,当场对殿前司的禁军将士勉励一番,对赵匡胤很满意。    野心勃勃的柴荣已在心里酝酿更大的事业。    ……    954年,柴荣有一天临朝时对宰相们说:“朕经常思考如何达到大治,始终得不到要领,这甚至影响了我的睡觉吃饭。而周边的吴地(南唐)、蜀地、幽州、并州隔断了我的政令,土地也不能统一,那里的百姓听不到我朝的声音,现请大臣们发表高见,撰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开边策》各一篇,朕将一一阅览。”    朝廷遴选了徐台符等二十名文学之士出谋划策,撰写策文。当时,这些文士大多不主张用武力,认为应以文治为先。只有翰林学士陶谷、窦仪、比部郎中王朴等四人提出武力用兵之策。    王朴提出了先攻取江淮的策略,他奏报柴荣:    “近几十年来,我中原朝廷丧失吴地、蜀地、幽州、并州,都是由于丢掉了治国之道。要首先搞清楚丢失土地的原因,才能找到破解之策。当初中原朝廷开始丢失国土时,都是因为君主昏庸、臣子jianian邪,军队骄横、百姓穷困,jianian人乱党充斥朝堂,强将武夫在外面横行霸道,这些弊端由小变大,最终酿成祸端。”    柴荣听到这频频点头,他小时候喜爱读书学习,对唐朝末年以来这些往事还是大概了解的。    “陛下,如今我国要收复失地,就要反其道而行之,重用贤人、布施恩泽,奖赏功劳、惩罚罪过,革除奢侈、减少赋税,鼓励生产、富足百姓。等到群贤毕至,政事理顺,财库充足,士民归附,然后再起兵,则千秋功业没有不成功的!对方的百姓看到我方有取胜的形势,必定会有人愿意为我们当内应和向导,如果民心已归附我方,那么天意也必然会顺从了。”    柴荣说:“任用贤人、爱惜百姓、奖罚得当,是明君的素养。有了这些之后,又该如何采取用兵之策?”    王朴答道:“大凡进攻夺取的方法,必定先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南唐与我们相接的国境将近两千里,这地势很容易sao扰对方。sao扰时应当从没有防备的地方开始,他防备东面我就sao扰西面,他若防备西面我就sao扰东面,对方必定东奔西走的救援。在东奔西走之间,就可以探知对方的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    宰相也追问道:“这么长的边境线,展开进攻要消耗多大兵力和物资,你是否有过估量?”    王朴说:“这个要因时而变,当不需要大举进攻时,就暂且用小股军队sao扰,由于南方人生性懦弱胆小,即便有小的警报,也必定出动军队救援。而军队这样频繁出动就会使百姓疲劳而财物耗竭,如果对方不出动大批军队救援,我们就可以乘对方兵力空虚而夺取土地。采取这样的方式,长江以北各州将全部被我方占有。”    “既得长江以北,就可利用他们的百姓人力,实行我们的治理方法,长江以南也就容易夺取了。取得江南后,那么岭南、巴蜀之地就可以传檄文而平定。南方既已平定,北方的燕地必定望风披靡归附中原。倘若它不归顺,就调动军队进攻。只有河东之地的北汉是我朝要拼死一战的敌人,必须用强大的军队制服他。”    “但征讨北汉何其容易,根据前车之鉴,这必然要持久作战,难以速胜。”柴荣说道。    “是的,陛下。但北汉自从高平失败以后,国力空虚、士气沮丧,必定没能力再挑起祸患,应该暂且放在以后谋取。等待天下已经平定,然后再择机一举消灭。如今我国的军士精干,武器齐全,军将愿意为国效力,现在要积蓄粮草充实边疆。”    王朴的这篇策文影响力空前,在后世也时时被人提起。柴荣对王朴的策文很感兴趣,主动与他商讨天下事,二人很谈得来。    王朴也因献《开边策》,很快就由比部郎中升任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同年,又改任左散骑常侍、端明殿学士,成为柴荣身边的重要谋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