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温氏幼子 (第2/2页)
这群人的身份呼之欲出,必然是南下逃亡的北方大族。 这个乱世年头里,南下北上逃难的大族时而有之,一时的族运蹉跎绝不意味着家族再无振兴之机,就是前朝大楚皇族,现在都还有好些个在北方大周或者大燕国封侯为官,伺机复仇的呢。 大族们的牵扯极多,非是其中人物根本难以厘清相互间的恩怨牵扯。 刘长真面前的麻烦就在于此,别看是逃难的,天知道这群人在南朝有什么背景干系,一个伺候不周到,回头搞不好就要遭报复的。前汉时大将李广因罪去职,夜间引众在田间饮酒打猎,回来到了霸陵亭就被霸陵尉所阻,因其引众夜归违了宵禁之制不许其归,硬是留了李广一夜,结果转头李广复起再度为将,第一件事就是找茬杀了这位尽职尽责的霸陵尉。 达官贵人的脾气哪里说得准去。 只是好歹这厢也是个边寨,岂有直接被人喊话就引人进来的道理,刘长真也只好硬着头皮喊话,要墙下众人选出几个领头人物先用吊篮吊上墙头谈话,再定是否放行。言语中是尽力搜刮着肚子里一点可怜的词汇量,努力表达出尊重的意思,万万不敢平白恶了这帮人。 好在温氏族人本是逃难而来,早就没了那许多讲究和顾虑,当下就选出几名壮年族人随着吊篮进入寨中,当面亮出信物。 温峤在燕国做到近乎一国宰执高位,谯郡温氏亦是数百年大族,要弄到几件南朝信物岂是难事。温氏族人带出的信物便是南朝南康郡公、雍州刺史、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卫将军刘毅的亲笔书信,信上有其人的落款画押和印章。
刘长真这些年也算粗通文墨,也不必别人翻译接过便看,只扫了一眼看到那落款画押便几乎站立不稳,这可是荆襄之地最粗的两根大腿之一,更别说还是自己的顶头上司。 再三确认这印章确实和日常军报书令中常用的款制一般无二,差不多是双手捧过头顶恭恭敬敬将那一片纸送还,刘长真一脚便踹在身边呆呆看热闹的寨丁身上。 “发什么呆,还不速速为贵人们开门!” 倒不是刘长真粗疏,那封书信上除了刘毅常用的刺史印章外还有数枚印章,足足盖上了五颗不同的印信,此外还有其人的花押,便是个傻子也知道这绝对是仿造不出来的。南康郡公的私章,平日里保存都是在不同人物手里,除了本人谁能凑齐? 这位南康郡公刘毅,正是南朝坐镇襄阳之地的超级大佬,不但实际控制以襄阳和南阳为中心的南朝雍州之地,更名义上拥有对以上庸、汉中为核心的梁州的军事指挥权,所谓南朝上游分陕之势,其人掌握足有三分。 更兼其与今上乃是幼年相识,从王府便交好的堂兄弟交情,不但权势极大,靠背也极牢,哪怕他几次北伐均丧师破军,是一位几乎公认的军事庸才,却也照样能军权在握,甚至因此被另一位荆襄大佬,江州刺史周颖达讽刺为:不通兵不通文,唯独会做官。 但是,在这雍州的一亩三分地上,南康郡公的一句话就是抵得上一万句。 刘长真一面抽打寨丁们抓紧开门,一面心中忍不住偷偷想到:这家人不管什么来历,万万不可得罪,若是能够趁机讨好一二,自己岂不是也有飞黄腾达的机会?南康郡公的大腿那么粗,能抱得上的人家,他的大腿,也粗到一个幢长抱都抱不过来啊! 就在温氏众人顺着打开的寨门陆续进入这座边地小寨时,队伍突然sao动起来。一心讨好的刘长真赶紧兴冲冲的带着几名部下士卒迎了上去,想看看有什么能帮上忙的,却刚好看到温氏族人sao动的根源:一名穿着单薄白衣的少年从队伍中央的骡车上一跃而下,裸着双腿向队伍反方向的寨门外跑去。 几名温氏长者焦急的大声喊着:“快拦住他,拦住他!万万不可丢了阿浩!” 只是之前还一直昏迷的少年不知是不是养足了精神,竟然在人群中灵活无比,左右乱窜,一时疲惫的众人竟然拦阻不住。 意气奋发的刘巡检只想到,竟然有这般一个好机会,耳中听着万万不可丢了什么,想必这是个贼? 乃带着几名部下直接跑入人群,狠狠朝着少年扑了上去,他也是悍卒出身,又体力充沛,不似温氏族人那般疲惫无力,只是一扑就捉住了少年双腿,狠狠将其带倒在地。 刘巡检就这样狠狠抱住了他一心想要抱住的大腿。 而大腿的主人在这一摔之下,却是眼泪都出来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