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闻香教 (第2/2页)
说说,也替公越解惑。” 那名青年一举一动都带着种奇妙的优雅感,在颠簸的牛车中向着几位长辈拱手行礼,仪态也无懈可击,让温浩心里暗暗称奇,总感觉这位族兄很不一般呐。 “两位叔公,公越,近日我到几处经坛暗中走访了一番,看的清楚,经幡上写的不是梵文,却也不是我道家一脉法书。那说法的讲师藏头露尾不肯用面目见人,说法到是大嗓门,我偷偷躲在一旁听了些,再与经文相映照,没有十分也有八分把握。这些人恐怕是那附佛外道莲花尊者一脉,在咱们北地叫闻香教的就是了。” 蚊香教?哪怕温浩对宗教不通,却也听出点意思,这绝对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东西,哪有蚊香可立教的,风油精、杀虫喷雾怎么办。 “闻香教?你说咱们北地也有,可我怎么并未听说过有这种乱贼,我在军中时随着高大将军转战大河南北,也没遇到过这一班人物。”温师伯眉头紧蹙,显然是想不起有这么一群人。 “叔公,闻香教在咱们燕国自然行踪不显,大燕可是崇信道家的。这闻香教徒遵从的教祖莲花尊者有个俗名,只要说出来,您就知道这帮人的来路了。” “哦?说来听听,不要卖关子,跟我一个老人家磨什么性子。” 温寿寂淡淡一笑,说出一个名字:“徐~曾~儒!” “是他!”这次不光是温师伯,连旁听的温鸣都忍不住出声,只有一脸懵的温浩不知该作何反应,尴尬的揉了揉鼻子。 如果说莲花尊者让人摸不着头脑,那徐曾儒这个名字在天下三国可就都太有名了。 作为大燕死敌,大周立国其实远远晚于燕人。百年前由氐人建立的大秦国一度重新统一了整个北方,可数代之后氐人符姓皇族就陷入内乱之中,引得立国塞北的大燕趁势南下。
大秦就此在南下的燕国先祖们铁蹄之下沦亡,残存势力不得不放弃帝国那引以为豪的洛阳神都,转而逃向祖先龙兴的关中大地。 只是一到关中,权威兵马俱丧的苻氏皇族就成了权臣们的傀儡,出身鲜卑乞伏部的慕容永联合关中诸位实权人物一同架空了大秦皇室,并在与燕国追军的一次次作战中成功建立起自己权威,到了其子慕容泓世代终于成功代秦立周,而这位慕容泓身前最信任的谋臣名字就叫做徐曾儒。 这位行踪神秘的大周开国元勋参辅朝政十余年,主导了大周慕容氏化家为国的一系列政争与变革,可谓是天下间最风云的人物之一,可当慕容泓去世,新君即位时,这位青衫宰相却飘然而去,据说效仿张良归隐终南山修道去了,从此再无踪迹。 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徐曾儒化身为莲花尊者,生生造出了一个闻香教来。 “竟然是他,那这闻香教就和大周朝堂脱不开关系了,想不到徐曾儒后半生又做出这番事业,不知闻香教势力有多大?”温延也忍不住动容,伸手捻起长须,神情很有些缅怀之意,他少年时正是徐曾儒风云最胜的那些年。 略一思索,温寿寂肃穆言道:“在大燕,因为朝野上下都信奉天师道统,就是民间外道也多是太平道一系,反倒没有闻香教什么发展机会。根据我父亲所言,闻香教分两派,一派向北往草原传教,塞北诸部和北镇边军里很有影响,一派则是向同样信佛的大梁境内渗透,据说有教众数十万,如今我亲眼所见,恐怕实际影响力比天师道认为的还要大。” 温浩敏锐的把握住了关键词“天师道”,忍不住向温寿寂再度看去。 温延见他这副模样,笑了笑开口介绍起来:“莫要看了,你寿寂兄长正是天师道中人,正经泰山天师宫里录了谱牒的。他那父亲,也是你白马房的族叔,正是天师道兖州大方坐坛真人,是号令兖豫二州几十万教众的人,因此他对闻香教的来路自然比旁人清楚,你不必怀疑真假。” 说完转过头来又对温寿寂夸赞道:“你做事认真,比你爹那个毛躁的性子强的多。此间事了,你抓紧赶回去替我盯着他,莫让他搞出什么混事才好。哼,之前还吵着说什么要举兵救助泰真,我温氏的大局是什么,他活了大半辈子半点都没摸清楚。” 这下一向仪态淡然的温寿寂都有些受不住,毕竟是家中长辈当面数落自己老爹,只能闷声点头。 温浩则则是震撼不已,忍不住问道:“我家还有修道的?” 脾气火爆的温师伯见他一副呆像被逗得哈哈大笑:“公越失了记忆,问的可笑。如今天下乱世,人人不是崇佛就是信道,不修僧道才是稀奇呢。大燕上下尤其尊崇天师道,那些十镇旧族对咱们夏人掌权忌惮的紧,却唯独个个对道士们奉之如神。咱们北地大族没几个不暗地供奉天师道统的,何足为奇,那白马寺寺监大慧禅师也是我温氏中人呢。” 好吧,咱们家真是什么道都插一手的存在,温浩目瞪口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