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六十六章 高端食材只需要原始烹饪方法 (第3/3页)
d='gc2' class='gcontent2'> 李卫国一听不敢怠慢,连忙奔过去,只见有十多只大大小小的野猪,正向远处逃窜,看样子是一家子。 “三哥,有一群野猪,被我们给吓跑了,嘻嘻,我和小鹿厉害吧。”李小梅胆子还真不小,刚才显然是撵猪呢。 “你们啊!”李卫国摇摇头,觉得有点危险,万一野猪发疯拱人怎么办? 别说两个小不点,就算是成年人也架不住,野猪的战斗力可是非常强悍的。 “没事,小鹿刚才还给野猪崽抓痒痒呢,可乖了;后来有两头大野猪不老实,才被我们给吆喝跑了。”李小梅继续说着。 大人们都意识到刚才的危险,不免有些后怕,看看两个小不点,反倒有点兴奋,还真是无知者无畏。 “啊啊啊。”李小鹿嘴里叫着,手上拿着一个黑乎乎的圆球,塞进李卫国手里。 那东西大概有她的拳头大小,表面坑坑洼洼的,好像包裹着一层鳞片。 这是? 李卫国瞧着这东西,越瞧越眼熟,还把这东西放到鼻子下面嗅了嗅,立刻感受到一股非常特殊的气息。 他忽然想起来什么,大叫一声:“这是松露!” “三哥,松露是什么?”李小梅还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 王大拿到底是见多识广,又在野猪拱过的地方扒拉两下,用脚踢出来几个这样的圆球:“这是猪拱菌,野猪最喜欢吃这玩意。” 他行走山林,以前当然见过这东西,不过没人尝试过。 “真是松露?”吴教授也满脸的不可思议,凑上来查看,嘴里还念叨着:“这东西,不是欧罗巴那边才有吗?” 韩教授则不敢苟同:“那可不一定,只是那边的人比较喜欢吃松露,咱们这里凭什么就不能生长?” “那可得尝尝,听说在国外老贵了。”吴教授也猫腰开始在地上寻找,这一片都被野猪拱得乱七八糟的。 李卫国接触的信息比较多,当然知道松露的名贵。 他是知道的,这边的山里也有松露生长,不过因为涉及保鲜等方面,所以李卫国并没有着急开发,想不到今天意外发现了松露。 在国外,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松露是顶级的食材,像是法兰西一些有名产地出产的高级松露,价格堪比黄金。 松露在成熟之后,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香气,嗅觉比较灵敏的猪、狗等动物,可以通过这种气息,寻找到埋藏在地下的松露。 所以那些职业寻找松露的松露猎人,手上通常都会牵着狗,当然也有牵猪的。 不过到了李卫国这,就不用那么麻烦,地上的腐殖质都比较松软,水分含量也比较多,李卫国直接就可以通过这个来进行搜寻。 “这里好像有一窝。”李卫国发现了一处地方,只是他们都没带工具,只能撅了个树杈子,慢慢挖掘,挖了一尺多深之后,真的发现几枚松露,最大的一个,差不多有成年人拳头那么大。 “够了够了,尝尝鲜就好。”吴教授一点也不贪心,把这几枚松露捡到李小梅的土篮子里。 “好像黑煤球,能吃吗?”李小梅向三哥询问。 李卫国笑笑:“喜欢的,自然就当成宝;当然也有人不喜欢松露的气息。” 松露的气味是比较独特的,很难具体形容,所以两极分化也正常。 于是大家继续在林子里游玩,李卫国还采了一些山钉子,留着给大姐回去吃。 李小梅眼尖,还发现了一些圆枣子藤,李卫国又采了一些圆枣子。这个季节,圆枣子已经彻底熟透了,拿在手上都软软的。 最后大家满载而归,等回到家,已经下午一点多钟。 过节就吃两顿饭,到晚上,再吃点水果月饼啥的垫垫。 李金梅特意杀了两只公鸡给炖上了,正好放点蘑孤。 另外就是李卫国昨天买回来的牛排骨,也炖了半锅。 不过对于李卫国他们带回来的松露,李金梅是第一次见,不知道怎么加工。 这种时候,就得瞧李卫国的。 越是高端的食材,烹饪方法越是原始,尽量保持原本的味道。 李卫国把松露的外皮削掉,这鳞片疙疙瘩瘩的,他干脆就拿着菜刀,修理掉厚厚的一层。 估计要是叫国外的大厨看到他这般做派,还不得心疼死。 李卫国把处理好的松露切成片状,往锅里放些牛油,用慢火把松露两面烙得微微变色,就盛出来食用。 考虑到家人可能吃不惯,李卫国又蒸了一盆鸡蛋糕,上面撒上松露粒儿。 等到开饭的时候,满桌子丰盛的菜肴。 吴教授夹了一片松露,放进嘴里慢慢咀嚼,边吃边连连点头。 “我也尝尝。”另一张桌的李小梅也巴巴地夹了一片松露,放进嘴里。 “呜呜,这啥味道啊?”小家伙就觉得满嘴都是怪味,连忙跑到外屋地,吐到脏水桶里。 回屋之后,她夹了一块牛排骨,美滋滋地啃起来。 松露就是如此,喜欢者奉为无尚美味,讨厌者弃之如敝履。 郑先农在家里过了一个团圆节,对于大馒头屯的村民来说,这个八月节过得最高兴。 丰收带来的喜悦,洋溢在村子上空,再加上家家户户都有牛rou吃,许多小娃子也平生第一次尝到了月饼的滋味,所以显得格外难忘。 等到中秋节第二天,郑先农就随着两位教授返回学校。 临走的时候,吴教授还表示,等到打完稻米之后,他们还会再来一趟,验证一下具体的产量。 稻田里面已经放了水,放水这天,景象很是壮观,一群群以鱼类为食的水鸟,都聚集到田里,开始一场盛宴,吃到撑为止。 大部分的鱼都随着水流,进入到沟渠里面,也有来不及游走而搁浅的,大伙穿着雨靴,拎着水桶,在田里捡干鱼儿。 稻田里的鱼类,多是草鱼和鲫鱼,也有一些鲤鱼,个头都不太大,大伙嫌不好吃,捡完之后,大多都撒回到水库里面。 还剩下不少泥鳅,都一个劲往泥里钻,大伙也懒得捡。 李卫国知道泥鳅鱼的经济价值其实挺高,于是叮嘱大伙:“泥鳅都收着,不吃的话都放进沟渠里,留在田里就糟蹋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