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这也太热情啦 (第1/3页)
渔民们把捕捞的大马哈鱼运到岸上,然后就有妇女们开始动手进行加工,先剖开鱼腹,掏出内脏,当然还有一粒粒晶莹的鱼籽。 大马哈鱼的鱼籽,颗粒大,直径都快到一厘米了;而且色泽艳丽,状如红珍珠,是非常名贵的食材。 那些妇女动作娴熟,把处理完的大马哈鱼一噼两半,鱼头连着,然后放进容器里面腌制,制成咸鱼。 这鱼籽和咸鱼,也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 等忙到中午,人们就在江边进行午餐。 李卫国平生第一次,吃到了如此新鲜的鱼籽,还有刚捞出来的大马哈鱼,制作的刹生鱼。 大马哈鱼的rou质呈现粉红色,其实也是三文鱼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朋友,我族捕鱼的本领如何?”乌依姆也一脸傲然。 千百年来,他们都延续着这种生活,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族群一直难以扩大,据他所知,在江东的族人,总数也不过一两万。 李卫国自然也是赞不绝口,不说这些妇女都勤劳能干,就连那些小娃子,都敢搏击风浪,勇气可嘉。 短暂的午餐之后,渔民又忙碌起来。 大山也来了兴致,跟着一起去帮忙。 李卫国却并没有伸手,主要是不想人为进行干预,否则的话,以他的本事,江里的那些大马哈鱼,只怕都难逃厄运,这并不是李卫国想要的。 既然不能去捕鱼,李卫国就在岸上看着妇女们加工大马哈鱼。结果,自然是被这些女人指指戳戳,好一通笑话。 这些女子都十分彪悍,说话也不避讳,在她们的观念里,男子汉就应该上山打虎,下水捕鱼,这才是本事。 就像大山,就很受这些未婚女子的崇拜,在她们眼中,大山体格壮硕,水性比她们的族人还好,捕鱼的本事也厉害,这样的男人,无疑是她们心目中的英雄。 就像中午吃饭的时候,就有好几个胆大的姑娘,去给大山送吃的。 相比之下,李卫国在她们眼里就有点不够看,比大山差远了。 李卫国也想不到自己竟然被嫌弃了,他无奈地摇摇头,决定离这些直爽的姑娘们远一点。 望着他独自朝江边走去,身后的姑娘们发出爽朗的笑声。 然后她们就瞧见,那个男人纵身跳进大江,消失不见。 “这人不会是被我们笑得跳江自杀了吧?”一个老成些的妇女,有点担忧。 “怎么可能,我们女人都不会那么没有心胸。”一个英姿飒爽的姑娘笑着,她就是向大山表达好感的那几位姑娘中的一员。 然后这些女人就玩笑起来:“毕拉,你的心胸很大嘛。” 一直忙碌到傍晚时分,这才收工,他们一天的收获很不错,捕获了上千斤的大马哈鱼。 大山很受拥戴,用实际行动,赢得了那些渔民的尊敬。 ….有本事的,无论在哪里都一样。 “你的那位朋友呢?”乌依姆在人群中并没有看到李卫国的人影,于是连忙询问。 大山也举目四望,脸上渐渐现出凝重之色,他一下午都忙着捕鱼,还真没注意李卫国。 “我们看到那个人跳进河里,不会真的出事了吧?”毕拉走过来,递给大山一杯水,水杯是用桦树皮制作的,很是精巧。 大山这才放心,他对李卫国的水性有信心。 望着毕拉姑娘递过来的水,大山有点犹豫:这些姑娘热情而又胆大。 毕拉河水一般清澈的大眼睛忽闪两下,刚要将水杯塞进大山手里,忽然嘴里一声惊呼,水杯直接掉落到地上。 此刻,夕阳西下,霞光洒满大江,江水波光粼粼,煞是好看。 就在江面上,一个人影站在水面,飞速前进,仿佛在踏浪而行。 是国子!大山这下彻底放心。 而那些渔民则全都震惊了,他们常年生活在这条大江上,无论男女老少,都是一身好水性,却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神奇的景象。 他们搞不懂,一个人,怎么可以站在水面上,而且也没看到他动啊,怎么能行进这么快? “快看,下面有一条大鱼!”等到李卫国越来越近,大家终于发现端倪。 随即就有人惊呼:“是大鳇鱼!” 大鳇鱼,在这些渔民眼中,那是最神奇最尊贵的存在,每一名渔民,都以能够捕获大鳇鱼为荣。 李卫国距离江边只剩下几丈远的距离,这里的水已经非常浅,再往前走,大鳇鱼就会搁浅了。 于是他纵身一跃,从鱼背上跳下来,回身轻轻在鱼头的板骨上拍了两下:“我的朋友,希望以后还能再见!” 那只大鳇鱼的嵴背几乎露出水面,它的尾巴拍打着水面,不肯离去,一副恋恋不舍的模样。 “去吧,大江才是你的世界。”李卫国挥挥手,那只好几米长的大鳇鱼,这才转身游走,消失在波光粼粼的江面。 说来也巧了,李卫国下午闲着没事,在江里游泳,意外地遇到这条大鳇鱼,而且还是老朋友,正是上一次他渡江,骑过的那一条。 这家伙感受到李卫国的气息之后,立刻也顾不得捕食,便开始追逐嬉戏,好不亲热。 动物大都是非常单纯的,认定了你,便永远都会不离不弃。 李卫国几下游到岸上,迎接他的,是震天的呼声:“珠日翟力阿金!珠日翟力阿金!” 李卫国也知道他们的语言,这边的土着,都崇尚最原始的萨满教。 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灵,比如风火雷电,鸟兽虫鱼等等,都有各自的神灵。 珠日翟力阿金,就是他们对鳇鱼神的称呼。 而现在,这个称号便用到了李卫国身上。 尤其是那些姑娘们,对李卫国的看法也彻底改变。 ….族里能够捕获大鳇鱼的都被认为是英雄,而眼前这个年轻人,竟然能够驱使大鳇鱼,简直叫她们崇拜得不行。 乌依姆也含笑点头:“朋友,可愿加入我族,也好有个照应,总好过二位在林中无依无靠。” 他算是瞧出来了,李卫国和大山,都是有本事的,于是便起了招揽之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