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七章 合着都是一群业余选手啊 (第1/3页)
一个花白头发的老者迎上来:“是田中先生吧,我是三浦俊,欢迎欢迎。” 然后他又向其他人示意了一下:“诸位,田中先生刚入行,以后诸位多多关照。” 那些人也都纷纷点头,脸上的神情大多带着几分不屑和高傲。 这点李卫国倒是能够理解,同行是冤家嘛。 而且田大贵也没啥根脚,属于刚入行的愣头青,人家当然瞧不上眼。 老田倒是挺热情,上去跟人家挨个握手,不过那些人都爱答不理的,叫老田热脸贴了冷屁股。 三浦俊倒是挺客气,估计是想忽悠田大贵这个棒槌多买点东西吧,就拉着田大贵攀谈起来,很快就把田大贵的底细给摸清。 于是三浦俊指着船坞里面的打捞船:“那是陪伴了我三十多年的老伙计,要不是我实在干不动了,也不会把它转手。” 田大贵抓抓后脑勺:“三十多年,上面的零件还能用不?” “能用,这条打捞船,我年年都会做保养,还有上面的设备,也更换过不少,还添置了水下切割设备,田中君要是有兴趣,我带你去参观一下。”三浦俊兴致勃勃地在前面带路。 至于其他同行,并没有跟着,他们对老三浦这条船再清楚不过,跟他的主人一样,都快老掉牙了,也就糊弄糊弄外行。 李卫国也跟着去打捞船上转了一圈,排水量才二百吨,而且样式老旧,设计也不够科学,甲板上的空间有限,不利于布置打捞设备,比如起吊设备之类。 唯一的优点就是价格便宜,还不到一百万美金。 田大贵有点动心,毕竟宝珠远洋打捞公司的架子搭起来,不能总是空壳子,有一艘打捞船也好撑撑门面。 三浦俊察言观色,瞧出来田大贵的心思,在回到铁皮屋之后,便极力夸奖这艘打捞船,回顾当年辉煌的历史,为他创造了多大的财富,还一个劲给田大贵画大饼,仿佛只要拥有这条船,成为世界首富只是早晚的事儿。 那些同行都听得心中暗笑:真要是这么赚钱,那你老三浦还能退休? “国子,要不咱们买了吧?”老田很快就被忽悠瘸了。 李卫国却笑着摇摇头:“我们刚入行,还是买一艘新的打捞船比较好,各方面都比较省心,而且我听说这个排水量的,新船也刚一百万美金出头的样子。” 老三浦连忙插话:“那只是一艘空船,里面的这些设备才是最值钱的,价格方面,我们还可以商量嘛。” “你这老头咋一点不实在,你就说吧,多少钱能卖?再漫天要价,俺们抬脚就走。”老田也来了脾气。 “八十万美金,不能再少了,我对这艘船的感情太深,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老三浦说到动情处,差点老泪纵横。 田大贵摆摆手:“说得跟你媳妇似的,那俺就更不敢要了,还是你自个留着吧。” 他倒是干脆,说走就走。 李卫国和夏小雪见状,自然也要保持队形,跟在后面。 好不容易来了个有意愿的买主,三浦俊怎么能轻易放过,他以跟年龄极不相称的速度追上去,拦在田大贵身前:“田中君,价格还可以再商量嘛。” 李卫国笑着解释道:“三浦先生,我们公司草创,连员工都没有,现在买打捞船也没有意义。” “这些都不是问题,船上原来的工人和水手我都可以帮你们联系,他们也不想失业,还有这个船坞,还有这些库房,租期还有十年,也都可以免费转让给你们。” 三浦俊看来是真急了,他这条船要是在海里再浸泡两年,估计就只能卖废铁。 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最后李卫国以七十万美金的总价,买下了这艘老爷船,还有相配套的小船坞和仓库的使用权,这个价格,李卫国还是可以接受的。 不过李卫国也没急着付账,而是叫三浦俊先帮忙召集人手。 三浦俊也喜出望外,有了这笔钱,他就可以安心养老了。 至于人手,那更好办,派个人出去,不大一会,就召集了十个人,田大贵一瞧都气乐了:“三浦先生,这些人比你还老呢,还能干活吗?” “年龄是大一点,但是经验丰富嘛。”三浦俊嘴里还一个劲找补。 旁边几位同行终于忍不住偷笑起来,其中一个年轻人更是哈哈大笑:“老头配破船,这个组合还是很搭的,哈哈哈!” 另外一个中年人也一脸坏笑地开了腔:“田中先生,作为同行,我郑重地邀请您,参加这次打捞工作,别说我们排挤同行。” “啥打捞工作?”田大贵有点发蒙,这刚弄到船,就来活儿啦? 那个中年人叫毛利次郎,他笑着解释一番。 原来就在半个月前,一艘岛国的观光船在北海道那边遭遇海难,这艘观光船载有二十多名乘客,是去那里观赏海雕的。 当时那边的海域还有不少浮冰,也不知道怎么就沉了,保险公司就委托打捞队进行打捞。 观光船什么的不重要,主要是遇难者的遗体,必须打捞上来。 为此,保险公司还开出了五亿日元的高价,换算成美金的话,大概是二百万。 老田一听,立刻俩眼放光:“国子,要不咱们先干一票!” “哈哈,没准田中先生能来个开门红呢。”毛利次郎嘴里恭维着。 李卫国瞧出来了,这家伙明显是没安好心,要是那么容易打捞的话,别人早就抢着干了,还能轮到他们? 船只出海,人吃马嚼的,都有费用跟着,空跑一趟,估计钱就扔海里了。 不过李卫国倒是也挺眼馋保险公司开出的二百万美金,于是就向三浦俊询问一下。 三浦俊很快翻出来几张报纸,上面就有这次事故的相关报道。 主要是那边的海域有点深,超过五百米,潜水员根本不可能下潜到那样的深度去完成作业。 所以只能通过水下机器人,才能把绞索固定在沉船上,然后进行起吊,这种cao作,全凭运气,难度实在太高。 老田看完报纸,也搞明白了,于是狠狠瞪了那个毛利一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