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 (第2/2页)
,她说是叫LL,但我总觉得不像真名,姑且就这么叫着。这个部分的故事也很多,还是放到人物篇去说比较好。总之我们去吃了一个微辣的火锅,唱唱歌,逛逛街,看电影的时候睡着了,吃了一份我吃过最奇怪的甜水面,就在宽窄巷子门口,真的不要去宽窄巷子吃东西或者喝东西,随便找个路边摊都要比那里好。然后学了一句标准的四川话,打字应该是咔咔勾勾,翻一下应该是凹凸不平的意思,而且还知道了锤子在四川话里是非常严重的脏话,是在家里说会被老子打耳光的那种,后来看别人讲锤子的时候我都会替这个人紧张一下。 然后短暂的旅程就结束了,第二年差不多同一时间我又去了成都,这次住了三个月的时间,在家呆太久多少会被家人嫌弃,以及自己觉得自己写东西的灵感枯竭,我的乐天哥说,人写不出东西的时候就要出去走走,找强烈的刺激,做从前不敢做的事,于是我去了我去过最西南的地方,试探一下我的肚子究竟能不能接受这里的辣,我的身体能不能抗住这里的湿。 事实证明我撑住了,虽然第一个月我吃我家楼下的串串香拉肚子拉的很惨烈,一顿晚餐竟然可以拉到第三天的中午是我始料未及的,不过经过一周的强化训练,曾经惧怕的微辣竟然也有甜味了,我也开始爱吃带黄金豆和一大堆蒜的香油碟了,但折耳根依旧很难吃,和最亲爱的康康老湿一起吃火锅的时候也能顶得住泡的红红的鸭肠了。成都的街边小店真的从不让你失望,饿了渴了,随便找一家小店,闭着眼睛点就可以了,成都的店面都没有北方这种玻璃门,拉开防盗卷帘门之后,就直接是店了,没有第二道开门的工序,老板就在里面趴着,多数听不懂普通话,所以学两句:zaigo,lago,好多钱?还是挺有必要的。 特别让我喜欢的是这边的生活氛围,这边的人真的很会享受生活,喝茶,吃火锅,打麻将,小区的一楼一天到晚总会有哗啦哗啦的洗牌的声音,夏末路边的躺椅上无论早晚总会有叔叔阿姨拿着扇子乘凉,甚至等红灯的路边还会有男孩子女孩子蹲在路边等车,在此之前我总以为男孩子蹲马路牙子是东北特产。可见成都真的是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大城市。
说到文化,现在漫展或者艺术展之类好像达成了共识:如果展没办到成都过就相当于不够档次。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那年十月的时候我还去看了草莓音乐节,由于手慢没有抢到票,本以为黄牛能卖便宜点,没想到价格翻到4倍甚至5倍,在跟着黄牛翻墙钻洞的过程中和本不认识的女生聊熟了,如果没记错的话是川音学民歌的研究生,性格很好,审美更是不错,回家的时候还把充电宝贡献给了我,让我成功用最后一丝电的导航下车滚回了家,可惜的是后来约她出来玩了一次她讲不方便,就再也没叫过,我多少是带点社恐在身上的。 哦对了还有一个早些时候在网易云的粉丝也成功在成都面基了,刚认识的时候她还在上高三,真见面已经是大二了,我还给她写过一首歌,但小姑娘过于不会保护个人信息,在豆瓣被网曝,导致删了一大批的老社交账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网上冲浪一定要小心谨慎啊!然后作为小东道主她带我去吃了几家她觉得很地道的美食,建设路的rou松蛋堡和一家有点偏远的羊汤还有乐山豆腐脑是真的很好吃,而且在我因为过量做蹲起大腿肌rou拉伤的时候人家还来我家照顾了我一下,也是非常感激,其实是差点出现各位观众老爷想象中可能出现的剧情的,奈何我本性良善,并没有发生,不愧是我。 后来的一段时间我就探索起了成都的二仙桥附近的区域,除去吃的东西真的各有特色并且都很好吃之外,这边的人也很有意思,好多中年人真的很会搭话,不止是出租车司机那种,是单纯的进出小区门口的路人也会搭话,问我是不是这个小区的哪里来的要去哪,得知是刚来的外地人还讲了讲旁边有什么吃的推荐,路人也是很懂外地人对美食的执念啊。 本来是想多说一点人文还有印象之类,但说来说去好像还是没有离开人,主要也是因为我去的地方太少了吧,离都江堰最近的一次还是考公那几天去考场的时候,但也有几公里,考前晚上住在一个看似古色古香的旅游度假村,实际上只有晚上的炸串推推车惊艳到了我,等下次有机会,我想去看看九寨沟。 好像就止于此了,总感觉还有没说的东西,放到人物篇里,肯定会凑齐的,就这样,晚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