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 跟传说一样 (第2/2页)
在了报纸杂志上。 反正就是吹五家埭村民思想文化做得好,然后张老板带着乡亲们发家致富。 本家叔伯兄弟今年集中买车的不少,那照片就是全家站在汽车旁边,堪称是新时代农民翻身的典范…… 当然图片只有参考意义,这事儿得以实物为准。 一统狂吹之后,五家埭在两江省便成了农村农民思想建设的典范……之一。 毕竟也不是只有张老板一个人吹,澄江、虞山、金仓、鹿城……这年头遍地都是高手。 但这时候就看出来张老板专注农副产品的优势了,长江两岸的“穷哥们儿”不怎么认识别人,可“沙城食品”是知道的。 所以大家都发文章,大家都请枪手,但愿意听张老板放屁的,明显要更多。 最重要的是,因为“沙城食品”在江北农村地区建立的供销系统,明显大大提高了合作农民的年收入,而且是稳定显着地提高。 从年收入一千不到,变成年收入一万左右,这是十倍以上的差距。 经济上的对比,就反馈到了精神需求上。 没见识没路子没指望,那就只能问鬼神,问救世主,这是底层的大逻辑,不是没有有钱的傻鸟掉坑里,但那是少数中的少数。 因此在讨论五家埭村的时候,讨论的其实不是五家埭,而是背后的张浩南,以及张浩南对其他地区农村注入的现实影响。 这是尤为重要的。 澄江、虞山、鹿城等城市的牛人,他们是在工业贸易中攫取了丰厚利润,但终究只是影响本乡本土,就算有上达听的门路,那也只是上面有人,跟下面没啥关系。
张浩南是独一份,尤其特殊。 但在报道上,也要讲技术和艺术,集中报道是不行的,容易被集火,也担心才初现规模的“沙城食品”供销系统,是不是会被人蓄意破坏。 其实张浩南根本不怕,不过能让老干部来一趟沙城跟魏刚打牌,可见还是比较重视的。 “张老板,‘沙城食品’在罗斯国的出口贸易,能维持多久?或者,能保证‘沙城食品’在未来几年中,依然能够带动跟‘沙城食品’合作的农村,继续增收吗?” “这位老先生这话的,出来混,普通老百姓又不是什么二代三代,谁敢保证一定稳赚不赔?你要是给我批一条火车线路,然后免费给火车皮,我能保证每个月都能产生万元户,你给吗?” “……” “不给?不给你个屁呢,让我保证?你一张嘴就让我保证?他妈的这国家是我的?艹。” “……” 管你什么退休老干部,想拿捏、绑架,张浩南甩都不甩,不愉快那就都不愉快好了,他敢让“沙城食品”全面退出江北农村,不赚这个钱他会死吗? 但是让两江省看着张浩南这么干,你看急得是谁。 “哈哈哈哈哈哈……” 魏刚听得超爽,夹着烟点着话的老头儿,“这种人就是欠教育,一的,但凡下乡做个调查,也不会出这样的废话。” “……” 老少二人组都极其没有素质,也经常不给人面子,摆谱这事儿无所谓的,心情好捧一捧,心情不好就狂吠,谁惯着你? 又不是老子祖宗。 自闭的老头儿顿时尴尬无比,另外一个老头儿笑着道:“果然跟传一样,确实有脾气。不过呢,你知道是什么意思,那就行了。” “好。” 张浩南给几个老头儿依次倒茶,一边倒一边道,“我们在罗斯国的生意暂时是不会出问题的,主要是跟瓦洛佳搭上了关系,他下个月就会是罗斯国总理。” “……” “……” “……” “……” 此言一出,连魏刚都惊呆了:“你不是一直在国内吗?” “我在国内,妨碍我的钞票出国吗?” “有道理。” 随后魏刚这才想起来诸多外贸事宜,其中种种蛛丝马迹回想起来,还真是有些东西的。 再加上大桥镇多了一堆的罗斯国采购商,还专门改建了一处宾馆给这些毛子,其中蹊跷,哪里是生意好能解释的? “细棺材老卵啊。” 魏刚很是高兴,毫不掩饰地夸赞着张老板的胆大细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