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五回 调兵 (第1/2页)
之前自己俗事缠身,压根没往这方面想。 现在仔细一想,杨承应发现徐光启真是一个“宝藏”。 这老头除了打仗,几乎啥都会。 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技术都有研究。 想到这些,杨承应不由在心里叹息: “这老头官位太高,不能把他请到金州,当个资深教授。” 转念一想,人来不了,书是不是可以来呢? “孙先生,您能不能和您老师商量一下,把他翻译的那些书弄到金州。” 杨承应觉得这样说太唐突,又道:“不用原稿,刻印一个版本就行了。我可以出钱,多刻印一些书。” 听到杨承应又惦记他老师的书,孙元化有些哭笑不得: “我老师当然愿意与人分享,不然也不会屡次上书朝廷,请求刊行他翻译的那些书籍。 只是将军有时间学吗?别浪费呀。” 杨承应一听,摆了摆手道:“就算我没时间,也可以给那些愿意学这些的人。人分三六九等,书不会。” 受到杨承应豪气的感染,孙元化猛地点了点头,表示愿意在信里和老师说这件事。 有了孙元化的保证,杨承应安心了不少。 他想着要下令给尚可喜,让他把火器部队调来新屯,涉及到一系列的新问题。 于是,告别了孙元化,回到了自己的帅帐。 到了帅帐,杨承应派人把范文程、鲍承先和许尚叫来。 前面两个负责行政日常,许尚负责兵营日常管理。 “将军为什么突然决定调火器部队北上?”范文程问。 他这段时间,已经完全熟悉了金州的各项情况。 之所以把火器部队留在金州,是想就近用新造出来的鸟铳。 杨承应当然不能说是为了学数学,免得有人说漏了嘴,消息传到尚可喜耳朵。 这小子贼精贼精的,找理由不肯来。 “秋季将至,再过一段时间,估计奴兵就要南下。” 杨承应给出了一个合理的理由:“提前调火器部队来新屯,提前熟悉地形。” 这条理由,非常完美。 奴兵不久南下,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 “来就来呗,新建的营地刚好用得上。” 许尚快人快语。 “物资方面,能供应得上吗?” 杨承应又问范文程。 人来了,别饿肚子。 范文程道:“已经到了秋季,山上的食物和前面种的食物,已经陆续收获,物资压力骤降。” “那就好,朝廷这次算是不错,给咱们的粮食供应没断过。” 杨承应笑道。 “嘿,这得感谢将军。” 许尚拍起了马屁:“没有将军,朝廷不会对咱们这么好。” 自崔呈秀和许显纯回去后,朝廷从登莱运来金州的粮食基本没有断过。 杨承应摆了摆手:“还是兄弟们厉害,吓得这些公公和朝廷勋贵不敢乱来。” 这方面,杨承应从来不居功。 “许将军把相关区域划出来,准备迎接尚可喜。” 怕偏离主题,杨承应又道:“训练营地,以及相关的保密工作一定要做好。” “是,请将军放心。”许尚拍着胸脯保证道。 “鲍将军,你也要注意一件事,组织百姓做好秋天收获。”杨承应又转头看向鲍承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