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武关道大捷 (第3/3页)
怕北方异族都会认为大汉软弱,届时更大规模的异族南侵会发生。
因此,程昱不支持曹cao让骁骑军留在西线作战,反而要快速的前往幽州,协助阎柔、田豫等人击破乌桓、鲜卑联军,让北方异族断了此念想,保大汉北境太平。 程昱的话让军帐陷入诡异的沉默,司马懿、贾诩等一众文武皆默不作声,他们赞同程昱的话,也能听懂其中的道理,但决定权不在他们,而在曹cao手里。 “哎,仲德言之有理,乌桓、鲜卑等异族叩关,肆意残害我大汉边地子民,孤乃大汉丞相,岂能置百姓生死于不顾?。” 曹cao叹了一口气,这些年曹魏战略重心西移,再加上十年前一战基本覆灭乌桓,让曹魏在北线的警惕心大为降低,致使大量的边关兵马被内调,这才导致乌桓看到机会反叛。 倘若不派兵增援,仅凭阎柔等人恐怕很难挡住异族南侵,他和刘备相争乃自家兄弟相争,岂能因兄弟相争让外寇乘虚而人,须知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乃不变的真理。 “曹彰” “儿臣在!” 曹彰一脸肃穆的出列,他知道属于他的时刻要来了。 “你立刻领骁骑军北上,务必扫灭南侵的乌桓,痛击蠢蠢欲动的鲜卑,要让这些异族知道,什么叫做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曹cao狠厉的到,果然只有死聊异族才是好的异族,去特么的内王外圣,就应该像魏延一样施行内圣外王。 “诺!” 曹彰言语中满是坚定,骁骑军这把利剑已经很久没磨砺了,他定要像征东将军一样,大破乌桓,卫我汉土。 “彰儿,此战你尽管放手施为,孤会让阎柔负责骁骑军后勤,田豫为骁骑军军师为你出谋划策,希望不要堕了文远、子和昔日的威名。” 曹cao语重心长的叮嘱到,此刻他是一位父亲,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魏王,毕竟严格一点来,这是曹彰第一次独立领军作战。 “儿臣领命,不破乌桓,誓不还!” 曹彰跪地重重一磕头,然后起身缓缓退去,曹彰作为臣子磕头有失礼节,但作为儿子却刚刚好。 元让、文远不要怪孤,孤终究是大汉丞相,一辈子的大汉丞相。 “还请大王不要过多的忧虑,元让将军、文远将军虽身陷敌营,但并无生命危险,刘备也不会过于苛责他们,更何况陇西会战距离结束还早,我们有机会的。” 见曹cao已一脸忧虑,程昱上前一步劝解到,夏侯惇乃夏侯娟的叔父,刘备无论如何也不会动他,至于张辽就更不用了,单单白狼山大破乌桓,就注定他去哪里都是座上宾,东吴也不例外。 “希望如此吧。” 曹cao点点头,只要他们没死就有机会,听长沙气候宜人连蔡琰都能“死而复生”,那就让他们先暂住一段时间,好好养养残破的身子吧。 “大王,臣有一计,可使马超自投罗网。” 沉默的贾诩突然开口,让帐内众人频频侧目,今的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贾诩这个老狐狸也会主动献策?。 “文和速言之!” 曹cao瞬间就来了精神,贾诩的能力没人会质疑。 “大王,我等虽不能遣兵围剿马超,但我等可引诱马超来攻,届时设下埋伏可轻易将其擒之。” 贾诩认为,魏延把马超丢在西凉,肯定是有大用的,而目标也不难猜,曹魏在陇西会战的绝对物资转运中心榆中,既然如此,他们为何不横加利用呢。 “大王,魏延此人军略出色,善于利用每一分力量,将马超置于西凉,除了煽动羌人叛乱外,恐怕对榆中也有想法。 然而西凉地域广阔,再加上马超部皆为骑兵,来无影去无踪,魏延不可能时刻遥控指挥,因此为了让马超方便行事,一定会给予他临机决断之权。 然马超此人虽勇武有余,但智谋不足,只要我等遣大军断绝与陇西的联系,再稍作布置一番设下诱饵,以他之能恐怕很难察觉,定会步入我军的陷阱。 而一旦擒获马超,一来可以解救元让将军、文远将军于水火,二来也可以稳定西凉局势,使西凉诸羌不敢再肆意反叛,为我军提供一个稳固的后方。” 贾诩认为,在陇西会战第二阶段结束后,双方会维持一段很长时间的僵持状态,在短时间内恐怕很难决出胜负,而在西凉一带活动的马超会想方设法打破僵局,立下邀之功,用来改变他在季汉政权中尴尬的地位。 因此,可以从魏延给他的临机决断之权入手,在和指挥中枢失去联系后,只要诱饵够大,立功心切的马超就一定会落入陷阱,至于诱饵嘛,整个曹魏上下除了曹cao,还有谁更合适呢?。 “文和此言大善!” 曹cao眼中闪过了然之色,更快听懂了贾诩的潜在意思,区区诱饵罢了,他这一辈子征战沙场,像以身做饵这类事又不是第一次干,于是对帐内文武道: “魏延儿想要孤在陇西、南阳等地二选一,可孤偏偏二者皆要。 命令李典领兵一万,从寿春沿淮水向蔡阳进兵,在确定襄樊防线无忧后,立即向均县进兵协助守军击退庞统,然后溯丹水而上,断绝盘踞武关蜀军的退路。 待曹彰抵达幽州后,即刻命牵昭领一万步卒从幽州南下,先至许都与于禁汇合,以于禁为主、牵昭为副,并视情况来决定是否攻打宛城。 同时,命公明立刻放下郿县防务回长安听候命令,至于郿县的防御就由夏侯尚接替吧。 至于尔等,就随孤前往榆中和魏延过过招吧。” 曹cao环视一圈,而后淡淡的道。 “臣等领命” 众文武皆点头称是,丝毫不在意曹cao调走东线兵马,淮泗地区的安全怎么办,因为再愚蠢的人都知道此刻该干什么,何况以谋略见长的孙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