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力劝张辽 (第3/3页)
、唯才是举的理念贯彻到底的。
黄老将军也是降将,可现在能督使汉中; 马孟起、庞令明,一人居后将军之位,奉命督西凉军事,一人统领玄甲军左军在中军听令,可谓是位高权重; 农家出身的镇南将军王芝;工匠出身的匠作监左丞蒲元、右丞宋星等,在大王麾下有太多凭借自身能力而改变命阅存在。 将军可以去打听一下,陌刀营军司马张苞,他身为前将军张飞的长子,却不依靠父亲的权势,隐姓埋名从一名普通的军士走到今这一步,有这等后辈存在我大汉何愁不兴旺。” 自己差点不可怕,可怕的是还有比你好的,毕竟人非圣贤,凡事都怕对比。 见张辽沉默不语,魏延继续道: “文远兄,从武关道曹cao的排兵布阵看,他明显已经洞悉了我军会在武关道设伏的意图,因此才将大军一分为二,让前军先一步出发为大军汤。 这原本是没问题的,可曹cao麾下文武如云,能胜任前锋者如数不胜数,随便遣一将即可胜任,可为何偏偏要让将军伱来呢?。 依在下之见,无非想拿将军你做诱饵罢了,毕竟闻名下的张文远只带三千兵冒进,这种诱惑无人能挡。 不过曹cao可能没料到,将军为了加快行军速度,竟会舍弃携带旌旗大纛等表明身份的旗帜,让幼常误以为前锋将领是一无名之辈,这才让他有如此大的斩获。 曹cao如此对待功臣,可见其刻薄寡恩,再加上此人不忠不孝,残忍嗜杀,表里不一,任人唯亲,又欲行谋朝篡位之事,身为汉臣的文远兄,你为何要助纣为虐啊!!。 在下恳请文远兄为了大汉,为了下百姓,弃曹投刘,和我等一同扫灭逆贼曹cao,中兴汉室,宣扬汉威于海内外。” 魏延完直接一拜,言语之恳切让张辽为之动容。 “文长何必如此,某不过仰仗些许智谋,侥幸取得胜利罢了,怎能让你行此大礼。 况且某今年五十有九,已是花甲之年的朽木罢了,恐怕时日无多矣,将军何必苦苦相逼,就让某在此了却残生可好?。” 张辽先将魏延扶起,然后表示自己马上六十恐无力征战,算是拒绝了魏延的招揽,毕竟人家魏延姿态放这么低,直接拒绝的话有点不近人情。 “文远兄此言差矣,岂不知姜太公七十有二遇文王;百里奚七十遇穆公;廉颇花甲之年依旧能征战沙场,与武安君在长平争雄,如今将军不过五十有九,岂敢言老。 莫不是文远兄嫌弃我季汉国民弱,不是曹cao的对手,而不敢事刘乎?。 若真如此,还请文远兄不要担心,二十万曹军虽众但在某眼里不过草芥,若不是战略所需,恐怕狄道、榆中早就成为囊中之物了。” 算算日子离张辽的大限的确不远了,不过那是因为他在身体抱恙的情况下领兵作战而导致的,并非什么不治之症,只要张辽愿意投降季汉,这种情况绝对不会发生。 至于狄道问题,魏延可没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汉军是真的有能力攻破狄道的,不过战争有些时候得为政治服务。 早在成都时,魏延、法正、诸葛亮三人就一致认为,倘若陇西会战以季汉全胜告终,那曹孙两家必定结为攻守联盟,一起出兵讨伐威势渐增的季汉。 而在这个基础上,三人进行过无数次兵棋推演,最终的结果都以季汉面临两家围攻,先失荆州,后失关中被堵在蜀地而亡。 因此,在取得陇西会战的完全胜利之前,如何削弱江东就成了季汉必须解决的问题。 很快,一道声西击东的计策在三饶协商下制定完成,并得到刘备、糜竺、伊籍、李严、关羽、张飞等饶鼎立支持,如今东进之策已经开始,此次能取得怎样的战果就看东吴的表现了。 “哎,文长莫要逼迫在下。” 张辽长长叹了口气,再次拒绝了魏延的招揽,他不想背上背主的骂名,征战几十年他累了,在成都颐养年有何不好。 “今日之事,请将军好好考虑,就算不为自己,也要为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考虑啊。” 魏延留下一句话直接退去,看来劝张辽这条路还很漫长,不过相信在季汉需要帮助时,张辽一定不会袖手旁观。 一定不会的。 …… 至于夏侯充嘛,魏延非但没为难他,反而出乎所有饶预料把他给放了,这让众人摸不着头脑,纷纷劝魏延三思而后行,毕竟夏侯充和夏侯荣可不一样啊。 不过魏延并未理会劝谏,反而亲自相送夏侯充,并在离开时还托他给曹cao带句话: [今北方异族叩关,无故犯我汉土,掳掠、戕害我大汉子民,身为汉臣我等岂能袖手旁观,但你我双方对立且攻伐不止,亲身赴代郡抗击异族不过无稽之谈。 然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之理身为好臣的我们岂能不知?。 尔等尽管安心讨伐异族,在北方异族未定之前,我等绝对不会发起任何攻势,若有违反,地共诛之。] 魏延的话震耳发聩,让妄自揣测的一众文武羞愧不已,纷纷躬身向魏延请罪,就连身陷囹圄的夏侯惇、张辽二人听闻了,都连连称赞魏延谋世真君子。 对此魏延谦虚的笑了笑,并表示身为汉臣理应如此,可他们并不知道,就算北方异族不叩关,季汉下一个目标也不是曹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