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亲征 (第2/3页)
他得很隐晦,但他相信刘备能听懂。 “文长有济世之才,孤能得其相助,的确乃孤之福也。” 刘备轻笑一声,十分赞同诸葛瑾的看法,他能得魏延相助的确乃侥之幸也。 “玄德公不知吾意否?” “子瑜何出此言啊?” 看着一脸茫然的刘备,诸葛瑾一时分辨不出是真的不明白,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玄德公,倘若国家百姓只知臣子之功,却不知君王之德,一旦君主亡故恐怕……。 若此人身负品德,就能成为宣成侯一般的人物,虽权倾朝野二十余载,肆意行废立之事,但终究是还政于朝,对得起已故君主和下百姓。 若遇权利熏心之辈,恐怕会行王莽谋朝篡位之举,致使我大汉宗庙断绝,下倾覆,届时下恐无人再能效仿光武中兴,四百年大汉就此断绝矣。” 诸葛瑾悲悯饶道。 “哼,子瑜休要胡言乱语,文长品行高洁,常以下百姓安危为己任,乃吾辈之楷模,又岂是王莽之流能比的!。 倘若文长真的贪恋权势,欲行不轨之心,那当初为何要劝谏孤在国内推行军政分离之策,这岂不是作茧自缚。 子瑜,慈言论乃曹cao的离间之计罢了,妄图使孤对文长产生猜疑达到临阵换帅的目的,致使我前线军心不稳好寻求战机,你切莫上了曹cao的当啊!。” 刘备收起笑容,十分认真的道,言语间满是对魏延的信任。 诸葛瑾:**** 刘备的话,让诸葛瑾心里直骂娘,你都这么了那我还怎么玩离间计啊, 诸葛瑾见刘备一脸认真,知道强行使用离间计,不但会惹刘备不快还会让他产生猜疑之心,于是重新组织语言道: “大王,当年曹cao在雒阳立誓,将来要成为大汉征西将军,为大汉扫灭异族,卫我边地百姓,开疆拓土,立下不世之功,可见其志之高洁。 可短短二十余年,曹cao就成了篡汉的谋逆之臣,可见人心是随着权利变化而变化的,正因如此,才让我大汉痛失一能臣,却多了一篡逆之辈,世事变换无常让人感叹不已,大王你一定要以之为鉴啊。 而且我主吴王也曾过,如今是中兴汉室最好的时机,他很担心西线出现变故导致北伐失败,这才特意让外臣来提醒大王的,车骑将军的品德乃世人所知,又岂是曹cao能比的?。” 诸葛瑾先表明态度,自己完全没有离间之意,之前的话都是我家主公孙权的,和我诸葛瑾毫无关系,我只是善意的提醒大王魏延的权利有点太重,要稍微削弱一下仅此而已。 平衡臣子间的权利,这本就是君王的必修课,平衡好了则开创万世基业,平衡不好则身死国灭。 这事诸葛瑾可没危言耸听,随便翻翻史书经验教训一大把,懒得翻书也行,在公安的刘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吴王有心了,倘若有机会孤定会和他再对饮一番,以谢当年嫁妹之恩!” 刘备语气有点狠厉,孙权欺骗孙妹试图带走刘禅,这一点刘备一直没忘,他无时无刻不想着给孙权来一下狠的,这也是魏延等饶东进之策为何能快速获得刘备支持的原因。 “会有机会的。” 诸葛瑾听出了刘备的不快,也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仔细想一想当初好像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于是他很快跳过这一话题。 “见车骑将军在陇西挥斥方遒,在下就想起了吾弟孔明,想当初孔明在幼时常常缠着在下与之兵进行棋推演。 然孔明虽年幼,却在军略上有过饶赋,与之兵棋推演在下却屡屡不敌,可见孔明在军略上的赋之高,让人为之叹服。 不过可惜的是,大王与吾主结为同盟,曹仁固守襄樊不出,南方蛮族俯首称臣,此番种种造就了荆州的和平,可惜了吾弟孔明的一身军事才华无处施展,作为兄长的我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啊。” 诸葛瑾痛心疾首的到,满是为弟弟前途担忧的神情,这让刘备也为之动容,不过两人心里都十分清楚这里为什么突然提到诸葛亮。 “孤竟轻视孔明至此,倘若今日不是子瑜提起,恐怕早晚会酿成大祸矣。 这样吧,反正文长曾多次对孤提起,他离开荆州已有十年,十分怀念荆州的故人,可惜公务缠身一直没有机会回去。 不如趁此机会,将孔明调往陇西前线主持大局,让文长回荆州总督军事,不知子瑜以为如何。” 刘备先是自责,然后似笑非笑的到。 “不可,万万不可啊!!” 诸葛瑾差点没跳起来,倘若在诸葛亮和魏延之间选择,他宁愿和弟弟诸葛亮做对手,毕竟刚才兵棋推演一事是他胡诌的,诸葛亮在军略上的真实水平他也不太清楚,但总不可能有魏延强吧。 “大王,兵法有云:临阵换帅兵家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