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魏延不一样_第一百九十九章 士族处理办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九章 士族处理办法 (第1/2页)

    第200章士族处理办法

    “主公,您认为曹丕是否会同曹cao一样,虽然有能力篡汉,但他坚持初心,恪守汉臣之礼,直到死也是大汉丞相的身份,而不是魏国的皇帝。”

    曹cao至死也没篡汉,无疑完成了他的诺言,尽管权利很大,但遍历大汉四百年历史,权利大的大臣多了去了,曹cao也只是其中一个罢了。

    魏延的问题,让刘备和法正陷入沉思,不过很快他们就得到肯定的答案,不管曹丕想不想篡汉,背后的士族一定会推动他进行篡汉。

    就像当年的王莽一样,重新创造出一种制度,建立一个全新的士族王朝,让陷入发展瓶颈的世家大族再一次迎来发展契机。

    “曹丕一定会篡汉!”

    刘备咬牙切齿的道,他乃堂堂汉室宗亲,如今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汉被人篡夺,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让他恨之欲狂。

    “没错主公,曹丕一定会篡汉称帝,就算他百般不愿,扶持他登临魏王之位的士族也不会给他拒绝的机会,而这一点已经初显端倪。”

    曹丕篡汉已经不是他所能左右的了,毕竟曹cao已经死了,他的教诲再有用,也抵不过士族的威逼利诱啊,再加上曹魏宗室力量还尚未返回,现在朝中可是陈群、司马懿等士族掌握话语权。

    “孝直,可知九品中正制?”

    “略有耳闻,不过只知其名,不知其意。”

    法正沉默一会儿道,季汉安插的探子传回消息,曹魏内部的颍川士族和河北士族正在密谋推动一种全新的选官制度出现,名字就叫做九品中正制,不过此事还处于引而不发的状态,具体情况他也不太清楚。

    “九品中正制,是由以陈群为首的士族,专门制定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据在下了解的情况,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的官员推选出大中正一名,而所推举大中正必须在朝堂中担任要职,同时在品德与名望方面必须要高,再由大中正产生中正,而中正一职位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在大、中正产生后,朝堂就会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根据此人在乡里的名望大,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症上下、中上、中症中下、下上、下症下下。”

    魏延到这里停顿了一下,九品中正制,白了就是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至于乡里间的名望,对于士族来这不是举手之劳么。

    所以九品中正制的推出,几乎将是普通百姓的仕途之路锁死,从此以后下将会进入一个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的时代,这一点比已经腐蚀的察举制都严重。

    毕竟在察举制下,只要你能力够出众总会遇到欣赏你的人,慢慢的从书佐吏做起,一步一步走到大汉最高的政治舞台一展抱负,最终名垂千古,青史留名。

    可在九品中正制的规则下,完全不管你能力如何,只看伱出身如何,倘若出身好再有点能力,三公九卿之位唾手可得,倘若出身寒门或者是一介布衣,不好意思,出门左拐。

    “尽管九品中正制在某些方面的确有值得称赞的地方,比如建立了更加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方便中央自上而下的管理人才,但是瑜不掩瑕,九品中正制对下百姓带的危害是巨大的。”

    凡事有利有弊,运行四百年的九品中正制也有可取之处,但这是站在士族的角度考虑,若站在百姓的角度考虑,恐怕九品中正制就是一道挣脱不聊枷锁。

    “主公,一个新制度的出现,必然会伴随着巨大的争端,而运转四百年的察举制,无疑是它最大的对手。

    若陈群等人在现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习惯了察举制的士族肯定会激烈反抗,对于求稳的士族而言改革就是最大的变数,他们肯定不会轻易接受的。

    既然如此,以篡汉称帝为借口来推行九品中正制,将是最完美的方法,一个新王朝的诞生,再辅以一个全新的制度,或许阻力会得多。

    因此依在下之见,曹丕篡汉恐怕就在今年。”

    其实一开始魏延以为在刘备崛起的情况下,曹丕除非脑子有问题不然不会篡汉的,因为这会让刘备成为唯一的继承人,虽然曹丕能得到刘协的禅让,但谁不知道这其中的猫腻呢。

    而刘备一旦成了名正言顺的大汉继承人,下向汉之士恐怕会蜂拥而至,会让季汉的实力暴增,从而让魏国一统下之路变得无比艰难。

    不过当曹魏出现九品中正制的苗头后,魏延就推翻了他之前的推断,九品中正制几乎是为士族量身定做的,曹丕为了对抗日益壮大的季汉政权,已经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自此以后曹魏将代表大汉士族力量。

    “既然曹丕要篡汉,那我大汉的头号拥护者南阳士族自然就成邻一打击目标,这一点从曹cao占领南阳后就从未停下过,相信南阳士族对于这一点也看得十分透彻,这才有了后来的南阳起义。

    既然如此,曹丕或者颍川士族会放过他们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以邓氏为首的士族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举家迁移到我国境内落地生根,要么抱着祖宗之法不放,最后死在曹丕的屠刀下,而再无其他的第三选项。”

    这应该是曹仁屠宛背后的政治因素,为曹魏代汉扫清最后一点障碍,因为南阳士族和颍川士族、河北士族不一样,他们是依附于大汉的察举制而发展壮大的,大汉存则他们存,大汉亡则他们亡。

    举个栗子

    若邓氏投降曹魏并接受了九品中正制,那他们会被大、中正评选成上上呢,还是中上呢,更或者是下下呢,这些都是十分现实的问题。

    更何况邓氏已经衰弱百年,没有拿得出手的人物可以进入曹魏权利中心,根本无法和其他士族竞争中正一职。

    而士族斗争是残酷的,其他士族不可能大发慈悲的让出自身利益来帮助邓氏发展,长此以往,邓氏恐怕会被泯灭在历史尘埃中,而这一点是他们万万不能接受的。

    南阳士族的生存方式,就注定和曹魏走不到一起去,所以在曹魏代汉一事上,利益受到损害的士族会团结在南阳士族身边,同颍川士族、河北士族产生激烈的对抗,可这样一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