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魏延不一样_第二百零一章 大战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一章 大战毕 (第1/3页)

    第202章大战毕

    五月初

    魏延和糜芳乘斥候舟从江陵返回成都,而荆州战后事宜全由刘备和法正等人处理,不过刘备估计也呆不了多久,毕竟作为汉中王一直呆在荆州成何体统。

    不过刘备离开必定带上法正,再加上诸葛亮另有他用,恐怕短时间内也不会返回荆州,所以让谁来主政荆州这个问题,让刘备苦恼了很久,特别是襄樊之战中将关羽的缺点暴露无疑。

    在整个东进战略中,荆州应该只有傅士仁投降,毕竟有魏延、诸葛亮的刻意打压,再加上糜芳的循循诱导,不反叛才不正常。

    可樊友弃城而逃,潘濬反叛投吴才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前者就不多了,反正人都死了再多也没用,而后者才是问题所在。

    潘濬能文能武,是荆州别驾蒋琬的表弟,其先事刘表,后随刘琦投降刘备,遂被任命为中郎将,在刘备离开荆州时,本想将潘濬划在诸葛亮麾下的,不过考虑到其表兄蒋琬,于是就将潘濬留在关羽帐下听令。

    刘备做得有问题嘛?

    完全没问题啊!

    可问题就出在关羽身上,关羽的傲下皆知,两人不知怎么的就突生间隙,然后被关羽斥责一顿扔在夷陵养老去了。

    要知道荆、益二州均在季汉手中,那地势险要的夷陵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而潘濬这个夷陵令就变得可有可无,对于一个有大志向的人来讲,虚度光阴是可怕的,是难以接受的,这也为他投降东吴埋下伏笔。

    战后,蒋琬亲自为潘濬叛汉投吴一事向刘备请罪,不过知道问题所在的刘备并未怪罪蒋琬,还让蒋琬写信替他给关羽向潘濬道歉,让他不要感到愧疚,这是他这个做兄长的不对。

    当然了,刘备这种行为是在大战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一种礼贤下士、宽厚待人用来收买人心的方法罢了,若荆州丢了,关羽死了,恐怕蒋琬也会受到牵连。

    尽管关羽性格上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但刘备依旧没有将关羽调离荆州的打算,不是刘备不想,而是他不能。

    因为荆州或者南郡对季汉而言太过重要,所以只能让绝对信任的人来坐镇,就目前而言刘备绝对信任的人只有关羽和张飞二人,其他人都有可能投降,再加上张飞有守徐州的前车之鉴,所以有且只能让关羽来。

    愁啊!!

    五月中旬

    本该随曹cao而去的夏侯惇,因在荆州修养一年的关系,身体反而越来越好,看起来再坚持个几年问题不大,不知道这对季汉是好还是坏。

    不过这都不重要,因为他和于禁正一起在法正的带领下,前往当阳和曹仁一聚,协商交换人质的具体事宜。

    而王甫则化身使者,携带刘备亲笔信先入宛城,分别劝服了起义军领袖侯音,士民领袖卫开,南阳太守东里衮等人,他们愿意带领宛城士民南下长沙安家。

    不愿意也不行啊,曹魏可是出了名的残暴不仁,因为他们在南阳起义导致襄阳之战失败,不用想也知道事后会迎来怎样的大清算,而且有很大大概率是屠城,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而且除了曹魏的压力外,刘备所承诺的土地也是让他们愿意迁移季汉的重要原因,毕竟谁愿意留在南阳继续给士族为奴为仆,继续交苛捐杂税,继续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呢。

    荆南的过得什么日子,他们早就通过亲属,以及季汉的刻意宣传下了解得一清二楚,如今赐良机他们又怎会拒绝。

    不过可惜的是,按照双方约定只能迁走宛城城内之人,至于其它地方的人一概不许离开,毕竟真敞开口子让季汉来,恐怕要不了一个月南阳郡就会被搬空。

    紧接着王甫来到新野,面见邓氏当代家主邓举,邓举先是看完刘备的信,然后再听完王甫叙迁往不同地方的补偿后,很快便下定决心举家迁移,离开祖祖辈辈生存的南阳。

    邓举决定离开南阳,除了魏延和刘备讨论的那些原因外,季汉发展势头越来越好,越来越有中兴之象,打算做政治投资也是另一重要原因。

    邓氏在汉安帝刘祜时期几近覆灭,虽然在往后的百年间实力有所恢复,但也不复从前十之一二,再加上颍川士族的刻意打压,南阳邓氏衰落似乎已成定局,为此举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如今刘备亲自抛来橄榄枝,邓举怎能不心动,虽然条件是搬离世代居住的南阳,抛弃祖宗积攒下来的土地、财富、人脉等,但世界上哪有没风险的投资。

    赌赢了,可让家族恢复祖上荣光再昌盛两百年;

    赌输了,家族沉沦继续蛰伏等待复兴之机。

    邓举也不是畏首畏尾之人,何况家族又不会被灭族,怎么看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于是当即表示愿意举族投靠刘备,驱除曹丕,复我汉室。

    不过魏延提供的三个选择让邓举踌躇不已,荆州、南症凉州三个选项,基本决定了氏未来的发展方向。

    选择荆州,就相当于选择继续走政治方向,虽然没有让他们直接进入政务体系,但教育体系的重要程度作为经义传家的邓氏自然很清楚,像什么权利、财富都是过眼云烟,只有知识才能保证家族传承千年不灭。

    ……

    选择南中,就相当于选择商贾之道,虽然季汉的商人和其他地方的商人有些不一样,毕竟没有哪个政权会为商人立法,都是没钱了直接割韭菜,不过在邓贤心里士工农商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一时间很难扭转过来。

    其实无怪邓贤会这么想,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商人基本都是在高卖低买赚取中间差价,而商人为了赚取高额差价往往变得jianian黠狡诈,让商人之名在百姓口口相传下变得恶劣无比。

    尤其是在粮食方面,每逢灾年商人们必定囤积居奇,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