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大战毕 (第3/3页)
民兵参与战事,那他为何不可呢,要知道江东可有百万人口之多,那他征召十万兵马问题应该不大吧。
于是孙权不顾诸葛瑾、严畯等文臣的劝阻,执意要趁着春耕结束这段空窗期,强征百姓用于豫章战事。 或许是地盘变的原因,更或许是季汉的崛起已经威胁到江东集团的生存,所以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孙权施行三丁抽一的政策就强征齐了五万兵马,以及由各大士族的奴仆、部曲组成的两万士族联军。 不过和后者相比,前者恐怕连黄巾军都不如,兵丁年龄十六到四十都有,至于兵戈甲胄那些就更别了,人手能有一把兵器已经是孙权能做到的极限。 毕竟大量土地的丢失,造成资源短缺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就算管仲、乐毅复生投吴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就这样,孙权东拼西凑组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大军,先不管大军战斗力如何,就把这十多万大军往前线一摆,不管谁来恐怕都得掂量掂量。 于是孙权先命大都督吕蒙、都督孙桓领兵万余驻守沙羡,凭借铁锁横江、水寨等防御工事同赵云对峙,后命陆续陆逊率领余下的兵马前往海昏待命。 紧接着再向顾雍、步骘、孙皎所部分别增兵五千人不等,并让他们伺机对闽江、赣水之畔的汉军发起进攻,以牵制、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为正面主力拿下豫章郡创造战机。 本来孙权想亲征南昌,以鼓舞前线将士士气,这样也好一鼓作气拿下南昌城,夺回被汉军侵占的豫章郡,但被诸葛瑾、严畯、陆逊等人以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给劝了下来,看来当年的合肥之败还是没能让孙权清醒。 见无法服众文武,孙权一脸遗憾的孙权让严畯、张昭负责后勤补给,让陆逊、蒋钦、韩当等人领重兵前往南昌前线作战。 东吴的动作很大,汉军想不知道都难,不过王芝、辅匡二人除了在南昌、新淦等地固守外只能向后方求援,毕竟汉军满打满算才四万左右,而吴军却有十余万,而且汉军还是久经沙场民兵混编部队,所以只能固守待援。 不过当吴军兵临城下时,辅匡看着士气不高、军容不整的吴军心思一动,瞬间起了模仿张辽在合肥城下大破孙权的打算,不过在得知统兵之人乃陆逊等人后,只能偃旗息鼓专心防守。 孙权出兵豫章的消息在江陵中引起一阵波澜,不过很快就平息了下来,因为这种孤注一掷,不成功便成仁的作战方式乃兵家大忌根本不可取,相信这一点他们不会看不明白。 所以法正认为,孙权并不是真的想同季汉鱼死网破,而是向刘备施压的同时也表明态度,他们为了夺回豫章可以做任何事,包括但不限于让双方陷入战争泥潭。 孙权这种孤注一掷的行径,让刘备和法正倍感头疼,他们有自己的发展规划,不可能陪着孙权一同步入深渊,让一旁的曹魏得利,于是在经过商量后,最后考虑到三个原因,刘备还是决定让辅匡、王芝领军退回庐陵郡。 其一,魏延提出的科举制对季汉来非常重要,几乎可以一扫季汉现在面临的所有问题,让季汉走上快速发展阶段,所以他们必须抓紧时间完善并推出,这可是关乎复兴、再造大汉的大事。 其二,新得的凉州、交州等地急需他们开发,他们不可能再将目光聚焦于中原战事上,更何况为开发凉州还会发起新的灭羌之战,为重开丝绸之路还要打通西域、中亚诸国,为开拓海上丝绸之路还需调集大量的人力物力。 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可没时间陪孙权徒耗日月。 其三,樊友弃城而走、潘濬投降导致江夏未按计划拿下,致使豫章郡形成一个突出部,会同时受到来自艾县、海昏、临汝等三个方向的进攻,再加上庐陵、会稽也会受到江东腹地的攻击,这样一来汉军在扬州的战线就拉的太长于防守不利。 倘若一定要保住豫章,法正曾粗略的估算过,至少要在南昌、新淦二地屯驻五万以上的兵力才能防守得住,若再加上庐陵、会稽、交州等地的驻军,这样汉军在东线至少要十万大军才能完成布防。 十万兵马季汉虽然拿得出,但完全没必要,还不如收缩防线守住现在的成果,安心发展内部,早日打通丝绸之路,汲取外部财富壮大己身。 达成一致意见的文武,很快遣使联系孙权,并表示汉军会尽快撤出豫章,但东吴掳走公安士民、刘循等人必须立刻归还,而且必须让吕蒙亲自道歉,这是他们不可动摇的底线。 对于刘备的提议,孙权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自家什么情况他清楚得很,不到万不得已他也不想打,一旦在南昌被汉军拖住,东吴甚至都不需要他人来攻,自己就会自行崩溃,毕竟三丁抽一,不可持久啊。 不过在使者离开前,孙权多次强调不准掳掠江东士民,否则别怪他们不客气。 这一点使者自然满口答应,表示不会带走任何一个江东士民,他们乃王师以道德着称下,不是残暴的残暴,又怎么会无故掳走士民呢。 不过这些话听听就行,户籍册上标注的百姓他们是不能动,但被士族隐匿的百姓和流民就连江东自己都没个具体数字,怎么可能阻止得了汉军迁移呢,最后还不是哑巴吃黄连,有苦不出。 不过只要能拿回豫章郡,损失这点被藏匿的人口孙权也不是不能接受,反正这些人在士族手里和在刘备手里差别也不大,而且还能削弱江东士族的力量,这样一想完全是双赢的局面啊。 就这样在南昌问题上,在孙权的逼迫下,刘备有意的退让下,以汉军全部退守庐陵郡,豫章郡重新回到东吴的怀抱结束。 随着汉、魏、吴三方先后敲定和平协议,持续两年有余北伐、东进的大战正式落下帷幕,三国纷纷刀枪入库,遣散兵丁民夫,开始进入内部发展、休养生息阶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