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代汉 (第3/3页)
,又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爆炸式增长的人口,再辅以诸葛亮、魏延、法正等大才,复兴汉室可不是一句空口白话。
“哎,可惜为父老了,恐怕再难见到那一,真是遗憾啊。” “父王不老,一定能看到中兴汉室的那一!” “呵呵,伱也不用安慰为父,如今复兴汉室有望,孤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人终究难逃一死,就连曹cao也是如此,更何况是孤呢?。 妤儿,若有一孤不在了,你要好好照顾好自己,多多帮衬好禅儿,你们姐弟三人命运多舛,是孤对不起你们,对不起夫人啊!。” 刘备话锋一转,突然变得伤感起来,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生性顽劣的刘禅,还有万一他走了,会不会出现君弱臣强的局面呢?。 突然间,刘备就想到曾提出军政分离,以及正计划削弱三公权力的魏延,或许只有他这种能甘愿削弱自己的权力,又能出先下之忧而忧,后下之乐而乐的人,才是最值得托付的人。 想到这里,刘备瞥了一眼样貌周正,楚楚可怜的刘妤,心中不由点点头,看来他必须做点什么来加强双方的联系。 …… 建安二十六年,元月 刘备召开大朝会,季汉上下官员除了不便离开的外,大多数都来到成都参加此次朝会,打算共同见证刘备称帝。 朝会一开始,诸葛亮就率先发言,他痛斥曹丕大逆不道、篡位称帝的行为,然后再由魏延陈明刘备进位称帝的必要性,最后在法正的带领下,满朝文武共同劝刘备进大汉皇帝位。 不过这一次和之前刘备进汉中王不一样,刘备并没有打算再来一次三推三让,而是先叙述了高祖开国的不易、文景二帝治理国家的艰辛、武帝横扫北方匈奴的壮志、光武中兴大汉的豪情,再到如今大汉落幕的悲歌。 然后又痛斥干政的宦官,擅行废立的董卓,把控朝政的曹cao,篡汉称帝的曹丕,以及不作为的公卿大族,并表达了复兴汉室的志向。 最后刘备以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汉室宗亲身份,接过刘协卸下的担子,在文武百官的目光下点头答应继大汉皇帝位。 建安二十六年,二月初一 刘备于成都武担山之南铸高台继皇帝位,宣布“嗣武二祖”,改元章武,并拜征北将军关羽为大将军,荆州牧诸葛亮为太傅,凉州牧魏延为太尉,尚书令糜竺为司徒,益州牧法正为司空,张飞为卫将军,兼任西域都护府大都护,赵云为前将军,兼任江州督,余者皆有不同的赏赐。 不过对于知情者而言,现在的三公只不过是过度,因为关于吏治深化改革的草案已经拟定完成,恐怕要不了多久,三公九卿制会和察举制一样淹没在历史长河郑 在刘备祭登基的当,前来祝贺的宾客多达万人,除了东吴派来的使者和各大士族外,还有来自南边的国,西域诸国,甚至贵霜帝国都派出使者前来为刘备道贺。 没办法,谁叫凉州、交州如今在刘备手里,而以季汉目前的发展方向来看,下一个倒霉蛋恐怕恐怕就是他们,此时不来混个脸熟,以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 曹丕、刘备先后称帝,作为三国之一的吴国却很安静,一向自诩不落于人后的孙权也只是羡慕的望着曹丕、刘备称帝,并没有建元改元称帝的想法,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毕竟做事讲究名正言顺,这样才能收获民心,降低百姓、士商的抵触福 不然曹丕何必大费周章,让刘协模仿尧舜二帝行禅让之事,直接篡汉称帝不好么,刘备也不用从刘邦讲到刘协,一副称帝都是局势所迫,非我所愿的样子,所以名正言顺是非常重要的。 可他孙权有什么?。 什么都没有! 只要他现在敢称帝,就和几十年前的袁术一样被曹魏、季汉两家合伙覆灭,毕竟人家都是名正言顺的来争夺下九鼎,你个假冒伪劣的东西也敢来碰瓷,肯定先把你东吴干碎了再啊。 因此,孙权在曹丕、刘备称帝时先后派出使者前往许都、成都执吴王之礼祝贺,顺便看能不能趁他们在兴头上,来达成一些有益双方的协议。 不过很可惜,曹魏九品中正制在如火如荼的推行中,国内事务忙多得让人头疼,没闲工夫去管偏安一隅的东吴,更何况徐州还有个听宣不听调的臧霸,所以和东吴贸易一事等徐州平定了再吧。 至于季汉方面也同样如此,科举制推出在即,吏治深化改革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没那么多闲功夫管东吴,何况利用贸易战兵不血刃的拖死东吴,是刘备定下的对吴战略,除非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否则贸易战是不会停下来的。 不过东吴也不是一无所获,诸葛瑾在拜访魏延时,魏延给东吴指了一条明路,既然向北,向西,向南的发展道路均被堵死了,你们可以向东嘛,听东边的倭国可是物产丰富。 反正言尽于此,剩下的你们自己理会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