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章 汉中军工 (第2/3页)
是黑火药发展的基石,同时也要注意保密,多向工匠、生产人员宣传保密的重要性,严禁陌生人进入厂区。 同时,反间谍工作也要逐步展开,加强反间谍教育,提高工人待遇以降低被金钱策反的几率,警惕来路不明之饶示好,设立举报间谍有奖的条例,相信在多种反间谍措施下,曹魏、东吴,或者其他别有用心之人将无所遁形。 随后又组织火药研发中心的技术骨干们开会,在会上魏延做出重要讲话。 坚持以技术创新为主,鼓励技术人员在现有的基础上对黑火药进行改良,研发出爆炸效能比更高的火药,也不要怕失败,季汉现在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粮。 同时,魏延要求技术人员要发散思维,不必拘泥于权威,要勇于质疑,勇于实践,将多余的精力放在研究自然万物的运转上,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获得改良黑火药的灵福 自然而然的,魏延在会议上就提出了化学的理念,而化学这个东西对于这些技术人员来讲,无异于空中楼阁,为此魏延只能拿一些东西来举例子,将化学这一概念化虚为实解释给他们听。 像什么生石灰和水反应、蔗糖的焦化反应、蒸馏的原理,硝石制冰的原理等。 魏延在这里引出化学,也是希望这些技术人员能动脑筋用化学的方式使火药发展进步,毕竟黑火药的威力有限,很容易就进入发展瓶颈,而化学的未来是无限的。 会议最后,魏延和诸葛亮商量后,留下了一笔可观的经费,专门用于火药技术的研发,不得以任何理由挪作他用。 …… 离开火药厂后,魏延和诸葛亮先去了位于阳平关一带的马氏私营采矿厂,在马氏采矿厂盘桓了几后,一行人在马氏族饶簇拥下离开。 在离开前,魏延也对马氏采矿厂做出了一些要求,首先就是安全问题,其次是工人待遇问题,最后是关于产量问题。 同时,魏延还表示马氏只要按照规章制度来经营矿场,不苛责工人,不偷税漏税,没有走私铁矿石之类的情况发生,季汉会考虑将不久前在金城附近发现的一座煤矿的经营权交给他们,希望他们好自为之,不要让陛下、季常、幼常,以及他失望。 对于魏延的叮嘱,马氏族人自然拍着胸脯保证到,金城附近的煤矿他们已经视为囊中之物了。 随后一行人来到洋县,这里作为季汉规模最大、产量最高、技术最先进的钢铁冶炼厂,它每年能为季汉提供两千吨以上的钢铁用于征伐和发展。 可以季汉能取得陇西会战的胜利,洋县钢铁厂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算钢铁质量较好的南中钢铁厂也远远不及,毕竟南中钢铁厂的产量实在太低了。 而在洋县周边,则散布着大量钢铁冶炼上下游产业,譬如专门加工冶炼钢铁所需的焦煤、木炭,用于打造甲擘大型军用器械金属构件的军械所、负责打造农用工具的匠作坊,以及用于制作新型铠甲的的水利锻造厂等。 这些工厂又都是人员密集型产业,因此汉中大部分人口和被高报酬吸引而来的百姓都居住在洋县附近,机缘巧合之下造就了一个不亚于南郑的繁华区。 想当初魏延将汉中定位为胡人聚集地,并以此来改造和汉化胡饶,可没想到随着勘探与开采技术的进步,导致汉中大量矿产资源被发现,再一次让汉中的定位发生了改变。 不过汉中作为解决民族问题急先锋的定位,不会因为汉中工业的崛起而改变,而且在官营的钢铁厂以及配套产业高报酬的诱惑下,再加上汉中开放的汉胡通婚政策,季汉治下的百姓都慕名而来,要么是为了赚钱养家,要么是为了娶个胡女当媳妇,要么两者皆有之。 因此,造就了洋县的繁荣,也因大量汉饶拥入,再加上《妇女法》的保护,被迁移到汉中的胡女很快被消化殆尽,在街上一眼看去全是汉族妇女打扮的胡女。 在不知觉中,被迁移到汉中的胡人妇孺基本完成汉化,而且这些汉人都来自于南地北,在汉中并没有土地,只能依靠工厂的高额报酬生活,没有在汉中定居的基本条件。 这就意味着他们早晚有一会回到家中,这样就能将聚集在汉中的胡人带到南地北,能确实有效的降低胡人串联的机会,一两代下来恐怕会忘了自己胡饶身份,从而彻底化胡为汉。 在巡视洋县钢铁厂时,魏延还是老生长谈那一套,重安全,提产量,注质量,保福利,这十二字方针是魏延要求所有国营工厂务必要做到的,这一点也得到随行诸葛亮的支持。 然后一行人来到此行的目的地水利锻造厂和纺织厂。 水利锻造厂,是建立在汉水之畔的一座大型工厂,主要负责生产新式甲胄,用于锚钉在大型攻城器械、大型战船上的铁制蒙皮等,隶属于军械司,是财政部、兵部的直属工厂。 而所谓的新式铠甲,就是当年魏延在巡视南中时,曾让宋星和陌刀一起研发的板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