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六章 蒸汽大汉 (第2/3页)
可,之后被曹叡任命为偏将军,安西将军府参军,协助夏侯楙督使关郑 言归正传 原本曹魏上下在关中和襄樊之间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的,但东吴此时发动的北伐打破了平衡,他们认为: 季汉会和东吴协同作战,一同打破魏国南部防线突入中原,而孙权北伐被击败,但仍旧在长江一线死守不退就是最好的佐证。 因此,司马懿、曹休、徐庶等人暂时在南线和东线防守,以防汉军发起袭击。 但从季汉最近的物资装备、兵员调动上看,又让他们对之前的判断产生了怀疑,因为从汉症荆州等地生产的物资,有一半以上都是往凉州调动的,只有一部分分别调往汉症上庸、南郡,这无疑让曹魏内部又陷入了纠结。 魏延,你到底要干什么!!。 最后,曹魏重臣们选择最稳妥的应对之策——以不变应万变,并让大将军曹真领兵前往函谷关,然后在其遗址上重修以备不时之需。 …… 和曹魏的纠结不同,这段时间孙权可高兴坏了,季汉果然没忍受住诱惑发起了北伐,那东吴的崛起之机这不就来了么。 自从吴蜀之战大败后,孙权痛定思痛,认真复盘邻一次北伐中季汉所有的布置,所有的战略,然后他发现魏延自始至终的目标好像都是东吴,这才导致东吴每一步都落入魏延布下的陷阱中,从而大败丧失三郡之地。 然后孙权又复盘起刘备崛起的过程,他发现刘备在自己实力不强时都极力削弱自己的存在感,然后趁他和曹cao大战时火中取栗,从弱一步步走到今虎据四州,拥兵百万的强盛。 而自己呢? 实力弱尚且不自知,自命不凡的藐视下人,疯狂在魏蜀两边左右横跳,不知不觉已经成了双方的眼中钉rou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如今还能苟活于世,全靠下三足鼎立之势。 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自省后的孙权痛定思痛,既然刘备都可以当几十年的孙子,那他为了父兄基业,为了吴国大业,当一回孙子又如何呢!。 在之后的时间里,孙权先放低姿态同季汉高层交涉,希望他们能解除长江贸易禁令,让两国的商队互通有无,并废除了禁止使用季汉货币的禁令,试图而让东吴逐渐糜烂的经济重回正轨,以安民心。 当请求被拒绝后,孙权也没气馁,而是趁曹丕病亡,魏国内部混乱时发起北伐表明立场,并在被曹军击败后,罕见的非但没有直接跳反,而是继续在长江一线同曹军纠缠不清,为季汉牵制了近二十万的曹军主力,全然一副我是大汉忠臣良将的模样。 而他的辛苦付出也终于迎来回报,季汉真的打算发起北伐,而且是最容易陷入僵持的关中,因为季汉倘若想从襄樊打开突破口,必定遣使前来商议共同出兵事宜,但现在都没有来,明季汉的主攻方向就是关中,这如何不让他高兴呢。 现在孙权只需等待,等待西线的战端开启,等待季汉和曹魏为关中的归属流尽最后一滴血,届时就是东吴的崛起之机,刘备的崛起之路,他孙权也要重走一遍!。 …… 曹魏和东吴的动作,魏延没时间,也没精力去关注,他此时正趁着难得的空闲时间,和诸葛亮一起在汉中洋县钢铁厂,视察一个大宝贝——蒸汽机驱动的轨道运输车。 十年前,在诸葛亮返回荆州时魏延就找到他,希望借黄月英之手研发蒸汽机,诸葛亮欣然应允,并在返回荆州后,将魏延穷尽脑汁提出的建议和草图交给黄月英,并让她组织黄氏族人研发。 时间流逝,一晃就来到了章武二年初,在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失败,再失败后,荆州黄氏族人黄伟取得重大突破,切实有效的解决了蒸汽机密封问题,大大提高了蒸汽的利用率。 而解决密封问题的黄伟,也从的工匠一级,直接连跳六级成为一级大匠,而且只要他能将技术成果转化到实际应用中,那他将会成为自工阁成立以来的第一位博士。 为了早日达成这一目标,黄伟在刘备、诸葛亮、黄氏的倾力支持下成立了一个技术团队,专门用来转化科研成果,并在之后的一年时间里,黄伟带领的科研团队夙兴夜寐,废寝忘食的围绕原型机进行科研,终于在章武三年年末,制造出第一台能应用到实际中的蒸汽机。 在进行实地考察时,黄伟考虑到蒸汽机在使用时会消耗大量的煤炭与水,于是他带领技术团队前往汉中,并在隶属于洋县钢铁厂的一座距地表二十余米的矿坑中,打算铺设一条长达百米的轨道,专门用于将地下的矿石运输到地表,以加快采矿的效率。 而选择洋县钢铁厂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们表示可以免费提供铁轨和矿车,这一点是黄伟无法拒绝的诱惑。 章武四年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