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魔幻世界_第一百二十八章:阿轩的野望,所谓正义【求追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八章:阿轩的野望,所谓正义【求追订】 (第2/4页)

性能和63a差距还是有点大,就没下文了。

    炮兵方面,甸缅没有太先进的自行火炮,大部分是老式的牵引火炮。

    不过zf军也购买了一批夏国制的h-1型155毫米卡车炮。

    虽然这玩意比不上巴基斯坦购买的h-15卡车炮那么精准,但对于甸缅军警来也是够用了。

    不过缅军主要的炮兵火力,还是价格便宜火力强的火箭炮。

    除了老古董的“107毫米火箭炮”外,缅军还装备有40辆夏国产81式自行火箭炮和30辆北思密达的240毫米“大同江”火箭炮。

    此外还在2000年左右向俄大毛购买了230辆b21冰雹火箭炮。

    只不过这批货的成色似乎不太好,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初进口的两百多辆冰雹目前仅剩下不到100辆还能用了。

    听起来多少有点“拼夕夕”上淘便宜货的意思。

    除去进口之外,甸缅还自行仿制了一些大同江和我国的81式火箭炮。

    可以这么,甸缅军zf在火箭炮问题上,是只要能满足最低要求,那是什么便宜就买什么。

    另外,甸缅zf军是麻雀虽,五脏俱全。

    还有一支约为一万饶海军,配备了白头鹰产的pe894级、adirabe级护卫舰、pg43级、丹麦曲奇家的inda级巡逻舰,艾雅芒级、艾雅鲁林级登陆艇。

    搁印度洋上,也稍微有那么一丁点儿的威慑力。

    甸缅zf军中最弱的是空军。

    五个空军基地在编人员还不足9000人。

    配备的还都是二手货,比如问俄大毛购买的米格-29,也有强五、歼7、教练-8、锡斯纳180通讯飞机等等“老爷货”。

    空军是很“吃”后勤保养的军种,缺乏保养的战机啥也不是。

    实际上能发挥出的战斗力相当有限。

    约莫二十年前,俄大毛最穷的时候,各处军用机场的跑道都开裂了,却没钱维修,只能拆老大哥留下的家当卖钱。

    不过近年来,甸缅zf军还进口了一批夏国产的彩虹-3型查打一体无人机。

    彩虹系列可是夏国外贸无人机中的拳头产品。

    其中的彩虹-3,虽然只能带两枚空地导弹,但是它足够便宜,比一架要几百万、上千万美元的彩虹-4、彩虹-5要划算很多。

    而且它的发动机也就比摩托车发动机稍微高级点而已,维修保养的成本极低,用起来非常称手。

    最后,甸缅军zf还建立了一只的“战略威慑”力量。

    他们从北思密达弄到了一批火星5\/6导弹。

    也就是红色老大哥“飞毛腿”导弹的仿制产品。

    这种导弹的最大射程可达700公里,东可以打到暹罗曼谷,西可以打到西里古里走廊,虽然精度不高,也只有常规弹头,但放在东南亚,也是除了南越手里的原版“飞毛腿”之外的“独一份”了。

    单论武力,zf军警要比民地武强悍的多。

    但碍于国情和民族等因素,偏偏无法全力出手。

    因为这本质还是民*族对立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军力对比。

    虽曾经有一段时间,甸缅差点儿就要成立联合zf,实现大一统了。

    但这个目标终究还是夭折了。

    以上资料全都是陈轩这段时间收集来的。

    实际上肯定有所偏差,估摸着甸缅zf军的武备肯定要比网上查到的更强。

    故而,对他而言,妙瓦底只是个开端。

    想要征服异世界,开疆扩土并对抗魔物,仅凭米加步枪可不校

    重型火力必须要有,哪怕是当今蓝星中稍显落后的“老爷货”。

    真实的常规火器威力早在二战时期就发展到了巅峰。

    最重要的是,有了一整个主权国家兜底,拥有了国家级的渠道,只要手里有钱,靠着进口都能全面武装起来。

    等到陈轩思忖完,几个米国记者和佛教军还在“叽里呱啦”的交谈。

    他略听了几句,除了恭维的囫囵话之外,就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妙瓦底。

    又过去了五六分钟后,双方才结束了交流。

    军官热情的迎着众人上了早已等候在码头边的两辆丰田阿尔法。

    装备了60重机枪的菲利斯吉普车和由丰田第四代海拉克斯皮卡车加装127毫米高射机枪后改装而来的“战车”在前后护送。

    仅就接待四位米国记者来,算是相当有牌面的阵容了。

    陈轩作为跟班拥有同乘一车的特权。

    坐在第三排的他透过茶色贴膜的车窗眺望着外面的街景。

    乔装打扮之后的妙瓦底,少了几分残酷的戾气,多了几分乡镇的平凡。

    经过了约莫十几分钟的车程,众人来到了下榻的酒店。

    那是妙瓦底镇区最高的几幢建筑之一,估计有二三十层楼。

    外边是湛蓝色的玻璃幕墙,楼顶还高挂着一组偌大的甸缅语招牌。

    看起来就和城市中bd商务楼差不多。

    楼外的路边也是干干净净的柏油马路,正在阳光下泛着光泽。

    周边的路灯、霓虹招牌、金属路牌一应俱全。

    为首的军官亲自为他们拉门。

    “eeyaaddy!”

    站在大楼门口,军官面露得色的道。

    看得出这幢楼应该也算是佛教军比较拿得出手的招待场所了。

    而且这种招待方式让四人都感到受用,大大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

    纪录片记者在米国内普遍都只是中产,而且还得经常出差,风餐露宿。

    但来到了妙瓦底之后,他们终于感受到了属于“人上人”的优越福

    这种超国民待遇,恰恰是大部分米国人心中最受用的招待。

    走进大楼中,可以看到荷枪实弹的武装保安。

    出入其中的都是衣着得体的年轻人。

    乘坐电梯来到了十六层,这里有多个豪华套间,先导摄制组的九名成员,已经占用了其中的三个套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