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72 倒插门 (第2/3页)
且,宋濂也去了。他只是一个做学问的,回来之后皇帝一旦问起,他就算想撒谎都不可能,皇帝一眼就能看出来。” 李琪一听,顿时好像发现了什么重大的秘密,连忙问他爹道:“这是说,宋濂也跟着去,是皇帝不相信太子?” “那倒不至于!”李善长听了,想着自己认识的朱元璋,缓缓地说道,“当今皇帝,最为信任的,是马皇后,然后便是太子了。但是,你要知道,当皇帝的,特别是圣明皇帝,绝对不会只听信某人,多种措施是必然会做的。” 李琪一听,显然有点疑惑,都表露在他脸上了。 李善长见儿子想不明白,便详细解释道:“每个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因此,太子可能如实禀告,但是未必就是事情的真相。只有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一个事情,才能真正了解,为父这么说,你明白了么?” 李琪听了,顿时兴奋起来,回答他爹道:“爹的意思,就是那个小子有可能会糊弄太子?” 李善长:“……” 他觉得自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结果儿子还是不明白他刚才所说得真正含义。 这个儿子,确实不够聪明! 他得到这个结论,感觉有点累,不想多解释了,点点头道:“有这个可能!” 说完之后,李善长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了张一凡的身影。 真得很可惜,此子非己子也!要不然,由自己在身边指导,就不会好大喜功,犯这种粗浅错误。 当今皇帝可是圣明皇帝,就算离得远,一样是不可糊弄的啊! ……………… 在各方幸灾乐祸的期待中,朱标带着老婆孩子,南下踏上了走亲戚之路。 他是太子,又带着太子妃和自己的三岁长子,不管再怎么轻车简从,也还是有一大帮子车队。 基本上,每到一个驿站,就能把驿站给包圆了。 衣食住行以及安全等等,都不用他cao心,自然有锦衣卫指挥使毛骧负责。 这时候的太子,还没有正式参与朝政,也就是说,朱元璋还没有正式要求政务都先抄送太子,因此,离开了京师,朱标也难得有了休闲时间。 一路上,和老婆孩子多了一些亲情,又能和宋濂以及方孝儒坐而论道,谈些学问,算是朱标这辈子最为轻松惬意的日子了。 然而,好巧不巧的是,朱标一行人刚进入广东的时候,也如同去年张一凡一般,遭遇了一场飓风。 不过,真要说得话,其实也不奇怪。本来夏秋季节就是台风高发时候,朱标在这个时间点到广东来遇到,也不算稀奇。 一行人中,老得老,比如宋濂,小的小,比如朱雄英,因此,因为这个飓风的影响,被迫在路上耽搁了好多天。 听着狂风呼啸,看着外面的暴雨,抱着朱雄英的太子妃,就有些担心地对朱标说道:“一凡和镜静他们就在海边,这么大的风灾,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南京那边,其实有的时候也会受到台风影响,太子妃有见识过,但是她到了广东,又离开了深宫大院,才算是真正体会到了台风的厉害,就有些担心了。 朱标听了,他也有些担心道:“沿海这些地方,每年都有因为风灾而有损失,只是大一些,还是小一些的区别,这是难以避免的。” “希望小一些吧!”太子妃听了,由衷地说道。 她怀里的朱雄英听了,便开口问道:“娘,姑姑那里好吃的,被风吹走了么?” 太子妃一听,不由得和朱标对视了一眼,这个儿子,自从吃了鱼松之后,就一直惦记姑姑了。 等了大概七八天之后,终于雨过天晴,一行人继续上路。 雨水刚过,官道还是比较泥泞,亏了随从众多,倒也没有在路上太多耽搁。 但是,随着深入广东境内,离广州城越来越近时,风灾带来的灾情,就有点触目惊心了。 大树被拔起,道路被冲垮,稻田被淹,房屋被吹毁,并不少见。 和张一凡当初来的时候不同的是,朱标一行人南下时,就看到了地方官员亲自领着人在救灾。 看到官道上来了一长串车队以及骑马的时候,就立刻拥到官道上来见礼。 毫无疑问,太子南下,虽然说不打扰地方上,可地方官遇到了,那就肯定是要见礼的。 毕竟,太子可是未来的皇帝,没有偶遇机会,也要创造偶遇机会了! 朱标甚至都看到有地方官,脱了官靴,卷着裤腿,满头大汗的亲自动手。 跟随他一起来拜见的属官或者地方乡绅,那也是一个个都是身先士卒的救灾样。 对此,朱标看破不说破,只是勉励他们救灾要紧,不需要他们cao心自己的行程。 随行的方孝儒看着这一幕,眉头紧锁,最终,在又一批地方官拜见完毕,回去救灾的时候,他便向朱标见礼道:“殿下,下官以为,灾情到底如何,还是该找些真正的灾民问问才好!” “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