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李严的无奈 (第2/2页)
币亏到姥姥家了。 这到底是谁跟谁打经济战啊,李严怎么看张溪这个计划,都像是要给东吴送钱扶贫送温暖啊。 有这个功夫,还不如用一下马谡的建议,就用高卖低买的方式,分化江东世家和孙权的关系,这样来的实在,起码不会亏钱。 反正作为尚书令,李严是坚决不同意张溪的这个经济战的计划的。 可.李严一个人不同意,不顶用啊。 张溪这个提出者,诸葛亮这个目前大汉的最高决策人,以及庞统这个次级决策人,都对张溪的这个计划非常的感兴趣。 三个人凑在一起商量了许久,还真的给他们弄出了一个计划.逼得李严也没办法,哪怕是装装样子,也得参与进这三个人之间的讨论去。 不然,三个人讨论的热火朝天,他李严一个人生闷气,多尴尬啊。 李严可不是那种清高的性格。 再说了,李严也希望通过讨论,阐述自己的反对意见,证明张溪的措施有害于大汉,这样说不定能说服庞统和诸葛亮改变自己的主意,从而证明自己的价值。 然后李严渐渐地发现,好像张溪搞这么一套,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的。 是,前期投入上,大汉会有所亏损,甚至一旦东吴真的拿出了高出直百钱的高额代值货币后,大汉的亏损会很大。 但是,这个亏损也不是没有办法转嫁的.比如说曹魏那边,虽然偏居一隅,但是对纸张和蜀锦的需求量,依然还是很大的。
甚至,如果胆子大一点的话,大汉放开官方对粮食和军械的走私,这些东吴的虚值货币,完全可以流通到曹魏的境内。 走私粮食或者军械,当然会增加曹魏方面的实力,但是如果曹魏内部经济崩盘了,以如今曹魏的经济体量,哪怕再采取曹丕时期废除货币,以物易物的手段,民生经济也会受到重创。 毕竟,如今的曹魏,只有一州之地,而周边,除了高句丽外,就没有一个像样的农耕政权,他们也很难转嫁危机,保证自身的稳定。 这简直是一石二鸟的计划。 不过嘛,前期突入还是很大的,李严必须要准备好足够多的汉五铢,在前期流通的过程中,保证直百钱和东吴虚值货币的价值,否则的话,计划满盘皆输。 而这,才是李严最头疼的地方.自家钱不够用啊。 执掌中枢也快十年了,李严也知道,钱这个东西,真不是越多越好的保持民间有恰到好处的流通五铢钱,才是最必要的。 如果一旦执行张溪的计划,不仅在东吴那边,曹魏那边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五铢钱用于流通,避免虚值货币在不该崩盘的时候崩盘.这里面的技术含量,已经超过了李严的能力范围了。 也因此,计划是可以制定出来,但是具体怎么cao作,怎么分配五铢钱数额,以保证计划的顺利进行包括李严在内,四个人都有点一筹莫展。 这事儿吧,其实诸葛亮亲自来cao作的话,他是有这个能力的。 可问题是,诸葛亮要坐镇冀州,他的主要目的是攻略曹魏小朝廷,一天到晚那么多的政务和军务要处理,哪有功夫专门盯着这事儿来办?! 转嫁危机到曹魏的事儿,诸葛亮倒是顺手能办,但经济战的主战场在东吴,诸葛亮就鞭长莫及了。 而张溪嘛他离的倒是近,但就张溪对经济战一知半解的程度,他提出建议可以,让他去cao纵执行,别说诸葛亮不放心,就是李严都不放心。 稍微搞砸了,倒霉的可不只是东吴,甚至整个荆州,乃至兖州,河洛地区都会受到影响。 四个人凑在一起,想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由张溪来主持这个经济战。 毕竟,这个主意是张溪提出来的,他又全程参与了讨论,要达成什么目的,他是最清楚的。 不过嘛,为了防止张溪掌控能力不足,还是得给他增加几个助手,帮他看着点。 其中一个,不用说,就是已经被费祎派到荆州的户部左侍郎马谡。 而另一个,是李严推荐的。 户部计略司书佐,谢宏。 这个人选一提出来,张溪都给吓了一跳。 到底是同名同姓,还是说,就是那个建议孙权搞大泉当千的谢宏?! 如果是后者.此人放着东吴不出仕,是怎么跑到长安,当了户部官员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