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啥也不是 (第2/2页)
人数,害怕打击了军心。 只是到了右辅山的山背面,双喜和王隆发现,山上竟然垂下了数根又粗又长的大绳。 这显然是在清军有内应。 手枪兵小队作为前锋,理应率先攀爬。 王隆看了双喜一眼,双喜说:“不着急,我们殿后。” 何武嘱咐说:“尔等缒绳而上,不可妄动,待后头部队协同行动。切记,上去后警醒些。但有风吹草动,立即鸣枪示警。” 他也担心被人守株待兔。 这年头,说是内应,但却有随时变节的风险。 究竟谁是谁的无间道还不好说。 手枪兵小队应诺。 王隆在前,双喜在后,两人赘在后面揽绳而攀。 何武蹙眉看着。 山壁陡峭,笨手笨脚之辈,脚下偶尔还会打滑。 体力不佳者,没多远便气喘吁吁。 各个都汗流浃背。 唯独王隆和双喜,两人爬的很有节奏。 每次膀子助力,脚下稳稳当当上去一截,中途都有个停顿,这个停顿既能歇息一下,也能为下次蓄力。 就如同所有体力活一样,没有节奏感,人很容易就会疲惫。 所以,起初别人一鼓作气奋力攀爬,看似爆发力十足,可没多久力竭后就要喘息着停顿好久休息。 所以片刻后,本来在最后的王隆和双喜,就超越了他们。 其余手枪兵小队成员仰头见了,不禁面面相觑。 等他们爬上三分之二又开始休息的时候,王隆和双喜已经攀上顶峰……别人越往后爬的越慢,两人则是匀速登顶。 此时天色将将放亮,黄明堂心内焦急。 他们摸黑赶路,为的就是趁着天亮前奇袭,这时候也是人最困乏的时候,睡的深沉。 可一旦天色放亮,人都醒了,就不好偷袭了。 他仰头,看见动作麻利稳健的王隆和双喜两人,忍不住称赞:“果真精锐!” 虽未指名道姓,然而何武明白,黄明堂在夸赞那两人,登时生起莫名闷气:“哼,在下若上,必不落于人后。”
黄明堂朝他笑了笑:“那是自然,支队长习武多年,飞檐走壁想来如履平地。” 何武没觉得内心有所安慰,反而更酸。 该轮到他上了,他仿佛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嗖嗖的往上爬,结果没多久双臂酸胀,不休息感觉都握不住大绳了。 却说双喜和何武两人登顶,看着东方泛起了鱼肚白,只见四面陡壁居高临下形势雄伟。 只有一条山背小道,且多断涧危崖。 双喜不禁感慨:“关外山势巍然雄浑,而南方山地奇诡,大冬天的早上,竟也有瘴气,俺今天算是开了眼界。” 王隆指着遥遥可望的镇北炮台说:“双喜哥,眼瞅着日头就快出来了,要不咱们俩先去解决外围岗哨,给后面部队开道。” 双喜朝山壁瞅瞅,发现那些人还在休息,皱眉说:“行,这群熊玩意儿啥也不是。” 两人刚爬上山顶,还能背着包负重小跑,转眼就钻进了仙境般的云雾当中。 等其余人上来一看:“咦,那俩北佬怎么不见了踪影?” “坏了,该不会是有埋伏?” 手枪兵小队紧张起来,四处踅摸,开路先锋拿着马刀到处劈砍荆棘树丛,连耗子影都没发现一个,倒是有几只早起的鸟被惊飞。 虚惊一场。 可既然两人消失,那会去哪呢? 等何武和黄明堂等人也爬上来,大家将情况报告。 李佑卿跺脚:“胡闹,这两人肆意妄为,竟不听调令?” 他是凭祥土司,也算是大清的特权阶级。 但自清朝改土归流后,土司的话语权就小了很多。 被孙公武说动,也积极参与造反大业。 也不知道孙公武承诺了他什么。 黄明堂压压手:“稍安勿躁,孙先生特意嘱咐过,特许此二人便宜行事。如我所料不差,二人定是当先锋,前去镇北炮台打探情况去了。” “德新,你说句实话,这两人到底什么来路?”李佑卿严肃问道。 德新时黄明堂的字。 何武也伸着脖子竖起耳朵。 黄明堂却摇头:“真不能讲,孙先生百般交代,务必不能透露此二人的身份。” 李佑卿大为不满:“我们私下里说。” 黄明堂依旧摇头:“好了,时候不早,不能歇息,现在就开拔。” 前面的双喜和王隆急行军,一鼓作气到了镇北炮台。 理论讲,整个镇南关有800清兵。 但清朝继承了明朝的遗风——吃空饷。 800数额,实额只有600不到。 整个右辅山炮台最多也就200人,镇北炮台地势最高,人数反而也最少,就50人左右。 外围也有哨兵,可自从苏元春下台后,这些对苏元春抱有同情心里的清兵开始消极怠工,久疏于训练,早就扔下了把式,夜里只顾着呼呼大睡,不到日上三竿不带醒的。 苏元春是谁? 1885年中法战争,清廷丧失了越南。 镇南关便成为抵挡法国殖民势力的一道重要关隘。 广西籍名将苏元春,开始经营镇南关,在中越边境防线,筑了160多座炮台,加强109处隘口、66个关卡的防御能力。 短短时间里,就把镇南关打造成了重要的西南屏障。 后来被清廷以“纵兵殃民,缺额扣响”为名,将苏元春下狱问罪。 于是立即军心动摇。 苏元春经营了十八年镇南关,如今已经变的异常松懈。 双喜和王隆两人先将所有的枪都上膛,然后掏出了刺刀握在手里,悄悄的摸了过去。 等接近那个哨兵时,王隆刚想动手,就见对方忽然睁开了眼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