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非议 (第3/3页)
正堂。 欧阳戎拎一只铜盆,走去天井处,打了一盆水端回。
与身边官吏们一起,洗了把手。 燕六郎递出一条毛巾给欧阳戎,跟在他身后,愤愤不平道: “明府,这些士子们也太不懂事了,没完没了了都。 “早就和他们解释,说了无数遍,东林大佛不会建在浔阳城内,不会增加苛税,像他们说的那样影响劳民伤财,这帮书生怎么还在喋喋不休。” 一位陈姓的司仓参军摇摇头,叹气: “燕参军别生气了,咱们说了也没用,士子们对朝廷与官府本就很不信任, “估计得像长史大人这样有名气的君子出面,给他们再三保证,才能勉强相信。” 燕六郎无语: “明府有这么闲空去给他们发誓保证?而且明府最近伤风,哪有精力大费口舌。 “况且几个人质疑,就要明府出面,那天天有人质疑,明府干脆别做事了,天天解释去。” 欧阳戎仔细擦干净手指,回过头,嗓子有些沙哑道:“好了,六郎。” 燕六郎闭嘴,压下怒气。 陈参军面色犹豫,禀告道: “长史大人,这次士林抗议,有不少州学的士子们参与,好像是一个叫越子昂的青年带头, “他们提出述求,要求江州大堂拒建东林大佛,同时反对大周颂德中枢的建立,停收各州颂德铜。” 欧阳戎轻轻颔首:“这些述求说的真好啊。” 燕六郎与陈参军皆表情愣住,看向他。 停顿了下,欧阳戎将擦手毛巾折好,丢还给燕六郎。 “若真能如此就好了。” 他摇摇头: “江州大堂会妥善建造东林大佛,不影响百姓民生。 “可关于大周颂德中枢,本官与江州大堂管不了朝廷中央的决议,这超出了本官的权限,做不了主。” 燕六郎皱眉,不爽道: “明府,你刚刚路过浔阳渡也看到了,他们已经开始干扰城里码头的秩序。 “而且我还听说,那个叫越子昂的小子,这些天在私下非议明府,说明府现在做了五品大员,开始贪生怕死,失了锐气初心……和狗官们一样。 “真是胡说八道,这贼厮着实可憎,明府,我现在就带捕快过去,把这些干扰秩序、污蔑造谣的家伙全抓起来!” “燕参军,万万不可啊。”陈参军赶忙摆手,劝告道: “桂州惨案还没过去多久,教训犹在眼前,若是江州大堂也冲动,与热血士子们发生冲突,就闯大祸了。 “长史大人与江州大堂会被天下人非议的,影响不好,说不定朝廷也会发文责备,处理咱们以熄舆论……” 燕六郎恨恨道:“难不成让就这么窝囊避着?他们反而成大爷了。” 陈参军苦笑: “反正有桂州士子惨案在前,现在江南道各州县的长官们,都不愿露面和士子们发生冲突,都在躲避风头,等士子们的热血过去…… “其实咱们江州还算好的了,至少没冲进衙里捣乱,听说有些民风彪悍的地方,哎,这年头,不怕英雄好汉,但就怕愣头青。” 叹息了会儿,陈参军看了眼恨恨不能拔刀的燕六郎,不动声色的建议: “若是燕参军实在忍不了,也不是没法子治他们,官服先脱下,然后走些其它路子悄悄去……咳咳,反正只要别打着官府的名号就行了,私人恩怨而已。” 燕六郎一愣,忍不住多看了眼这位日常斯文、浓眉大眼的陈参军。 好家伙,原来你小子也不是善茬。 “好了,别瞎出主意了。” 欧阳戎回头,先是看了眼陈参军,然后沙哑吩咐: “六郎带人去浔阳渡,刀留官署,别带去,伱们去把干扰码头秩序的士子撵走。” 燕六郎迫不及待问: “明府,那其它地方呢,江州大堂门口这批烦人士子怎么处理?早看他们不顺眼了,还有那个越子昂。” “不用管他们,你们进出官署低调点,反正不碍事,当不存在吧,辛苦了。” “遵命。”燕六郎无奈点头。 旋即,欧阳戎又回到正事,商议了下双峰尖的事情,众人散去。 临走前,陈参军想起什么,回头问: “对了,长史大人,后日在至圣先师庙举办的州学释奠,州学的士子们全在,您还去住持吗,要不别去了,和王刺史一样暂避风头吧。” 欧阳戎抿了口热茶,品了品,放下茶杯,头不回的走出门: “一切照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