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使臣的命不是命 (第3/3页)
到乾清宫来,朕还有事与尔等商议。” …… …… 如皇帝所说,辽东对女真的战事尚未结束,现在说什么好像都为时尚早。 直接去叫停出兵也不可能。 等朝议之后,在朝的几名上听处成员,李东阳、张懋、马文升三人被叫到了乾清宫,除此之外还有新任的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
这也是张周此番离开京师之后,皇帝第一次召集外臣入内廷议事,居然还是以上听处的名义,足见上听处已有隐隐取代内阁的倾向。 “这里是有关战报的陈述和总结,到四五天之前的,该有的都有,你们先看看。” 朱佑樘手上有辽东的绝密战报,涉及到各路人马的进展情况,这次他一并交给这几个人,让他们先知道大致的过程。 不看还好。 一看才知道,其实进展比想象中顺利,但也没到决定胜负的时候,看起来好像这场仗还要打很久。 “其实在唐寅与朝鲜人马出兵多壁城时,连朕都觉得,有点小打小闹了。”朱佑樘叹道,“后来唐寅与朝鲜兵马被困于多壁城,女真尤其是海西女真接连出兵困城,朕更是觉得,秉宽应该加紧此战的进程。” “但随着新建伯带兵进入建州之地,后有陆完等人出兵,情况就稳定下来,尤其是北边陆完这一路,收获颇丰,很多部族都是望风而降。” “待到秉宽亲至鸦鹘关,形势已明朗化,不少部族其实暗地里已经跟朝廷表达了归顺之意,也愿意接受大明新的安置之法。” 李东阳他们马上听出来。 这不是女真人愿意的,而是女真人觉得……他们没有能力跟大明斗,只能先保存实力,不然的话就只能接受覆灭的结局。 “现在朕要跟尔等探讨的,不是建州、海西这些女真人的安置情况,毕竟还需要清剿和收编,也需要而后秉宽和新建伯等人的长久规划和治理。” 朱佑樘语气变得凝重道,“朕要跟诸位探讨的,是有关朝鲜之事。” “陛下?” 马文升最先惊讶。 他怎么都没想到,皇帝和张周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呢。 这是要出兵攻打朝鲜? 朱佑樘语气很冰冷道:“从如今朝鲜国的国主上位以来,对大明看似恭敬,但其实内部已多有危机,尤其是在两年前,他们经历了一场士祸,内部屠戮严重,儒家礼教根基受损。” “陛下。”李东阳语气倒显得很平和道,“即便如此,朝鲜立国之初便对大明尽臣子之道,若以此攻伐,只怕不妥。” “呵呵。”朱佑樘不禁莞尔,“朕说过要攻伐他们了吗?还是如李卿家在朝所言,名不正言不顺不是吗?” 李东阳闻言皱眉。 亏陛下您还知道这是需要师出有名? 朱佑樘道:“朕听了秉宽的意见,认为唐寅在此战中表现还不错,虽然战果上获取不丰,但在战略意义上,却牵制了敌军,尤其是做到了先声夺人,以微小的代价拿下了多壁城,成为扎到女真人内部的钉子。” 李东阳问道:“陛下,这与朝鲜之事,可有何关联?” “如何能没有关联呢?”朱佑樘道,“他麾下的人马,不都多为朝鲜士兵吗?” 饶是李东阳觉得自己脑袋瓜很灵活,是那种足智多谋的,也跟不上思路了。 关键就在于…… 他不知道未来的历史,也不知道燕山君李未来的下场,在他看来,李就是朝鲜的国主,都得到了大明的承认,都没往以下犯上这个角度去想。 想要朝鲜内部分裂,可比大明出兵攻伐,要困难许多吧? 朝鲜内部凭什么听大明的? 朱佑樘道:“朝鲜此番出兵,答应是出兵两万,结果到现在,也只出兵五千,粮草更是没有供应上,险些令战略失当后果难料。而此战中,朝鲜平安道节度使朴元宗,在其主帅有意撤兵时,有拨乱反正的功劳,所以朕的意思,是准备在此战之后,由唐寅与朴元宗等人,亲率这五千人马,回去质问朝鲜国主,为何背信弃义!?” 背信弃义? 李东阳先琢磨了一下这个名词,他随即道:“陛下,只怕朝鲜在得知我大明兵锋强盛之后,很快便会集结剩余人马,责问之事……不易。” 朱佑樘冷冷道:“需要出兵时,没有出兵,不需要出兵时却想着锦上添花?朕不答应。” 李东阳差点想说,你不答应又怎样? 张懋是个武夫,听出一些端倪,他问道:“陛下可是要以朴元宗,行……篡逆之事?” “咳咳。”朱佑樘咳嗽两声。 虽然没说话,但似乎也等于是默认了。 马文升道:“陛下,先不乱此事事成机会几何,就算成事,也会引起两国之纠纷。更莫要说,若事败之后,只怕更会……” 朱佑樘道:“事成最好,拥立一个小国主,令其成为藩属,裁撤其兵,以后大明出兵草原,必须要其出兵协助。若不成……那就用我大明使臣的命,来换取出兵朝鲜的名正言顺!”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