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零一章 助太子一心向学 (第2/3页)
子是改不了了。” 张周笑着摇摇头道:“如果跟文坛的人见面,就是毛病,那这世上有毛病的人可就多了,吹毛求疵可不是治学的根本,相信陛下短时间内也不可能会让程侍郎主持会试。程侍郎放心去见便可。” “莱国公,你这话得……老夫听来很中听啊。其实老夫还见过岭南的湛元明,他是身着孝服来的,心中满是执念,老夫都替你捏把汗啊。” 程敏政好似看热闹不嫌事大一样。 徐经道:“岭南学派不过是领略了心学的一点皮毛而已,岂能与张师的造诣相提并论?” 程敏政瞅了徐经一眼。 那古怪的眼神,又好似是在讽刺徐经,你个姓徐的好没原则,同是一科参加会试的同窗,现在就叫人家“张师”,自贬身价,要脸不? 不过程敏政再一想,自己还不是跟张周平辈,甚至地位上自己还不如张周了? 谁也不用笑话谁。 张周笑道:“我倒是觉得,想跟岭南学派的人,好好论一论。不过呢,我自己的名声不着紧,这次找程侍郎来,是商议一件更重要的事。” “哦?”程敏政好奇道,“这文坛之名,涉及到平时在大明学界的安身立命,莱国公你不在意?” 张周摇摇头道:“身外之名罢了。于我之外,都是一些浮云。” “呵呵。”程敏政笑了笑。 他就没好意思问。 你不在意自己的名声,又在意什么? 张周道:“程侍郎可知太子也动身南下,明后两就可能抵达南京?” “啊!?”程敏政大惊失色,差点坐都坐不稳。 “程侍郎不必惊讶,是太子自行离宫,多日之后才被锦衣卫寻到,因为时已过徐州,若贸然护送北上,还不如顺太子之意,到南京来走一圈,也算是让太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广见闻。”张周陈述朱厚照来南京的好处。 程敏政一脸紧张之色道:“就怕出什么岔子。” 唐寅道:“到也无妨,太子南下途中,一路都是跟从京往南的几名士子一起走的,也因此在旅途初期避开了锦衣卫的追踪,直到陛下将信儿传给莱国公,这才……” “这……” 程敏政刚才都没好意思提。 皇帝把太子当宝贝一样看着,居然能让太子离开皇宫?还能离开京城?居然还能南下上千里才被寻到? 宫廷宿卫都是吃干饭的吗? 最后居然还是张周出马,才把人给找到? 张周笑道:“太子南下南京,已无可避免,我便想借着此番南京文坛的盛事,为太子扬名,让下士子感受到太子的向学之心,彰显大明储君在治学上的态度。让他得下士子的敬仰。” “咳咳咳……” 程敏政本来打算喝口茶压压心中的惊骇,谁曾想张周一席话,让他直接被茶水给呛着。 果然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莱国公……太子身份……不宜公开……还是……咳咳……”程敏政话都不清楚了。 从程敏政为人处世的风格来,他还接受不了这么跳脱的想法。 别是他,连旁边的唐寅和徐经也听呆了。 难怪张某人在找到太子之后不急着把人送回京城,还要一路暗中护送到南京,感情是谋划个大局?给太子扬名?虚岁才十岁的熊孩子,名声能扬到哪去? 张周叹道:“我也知道,太子身份特殊,想助他成事必定是困难重重,但这不还有程侍郎在,也有伯虎和衡父二人?群策群力嘛。” 程敏政差点就想。 别。 你们上就行,别稍带上我。 我没那本事。 徐经脑袋瓜活泛,他道:“莱国公,您看是否这样?在文坛论学时,让太子多出去与士子坐而论道,随后您再公开招揽他为入室弟子,如此既彰显了太子的名,也彰显了您的地位?” 唐寅板着脸道:“切莫乱。” 张周则笑着道:“我倒觉得,衡父的提议还挺不错的,不一定非要按照你的办,但路数是对的。” 程敏政在旁边听着,人有点懵逼。 张某人啊,还你不在意虚名?我看你是想借收太子为弟子,给你自己扬个大名吧?而且有太子为你的心学背书,什么岭南学派、渭南学派的,还不都靠边站? 一个能把太子收为入室弟子的人物,他的学术思想一般人谁敢去质疑? 要会玩,还是你张某人会玩啊。 唐寅一脸忌惮之色道:“如此会不会令太子身陷险地?” 张周笑道:“伯虎,你不也了,太子南下途中,参加过不少的文会,据还有不少人赏识他,认为他在心学上的造诣不浅,这明太子不但在书经上有学习的分,连学术上也能早早立名。陛下对太子的教导……算是煞费苦心,这点程侍郎是知晓的。” “嗯。” 程敏政无奈点头。 作为曾经的翰林学士,也是东宫讲官之一,程敏政当然知道朱厚照是有多胡闹,也知道皇帝为了教儿子是有多费心。 都慈母多败儿,在朱厚照体现出来,就是没有严父,教不出个好儿子。 张周续道:“如果太子能通过参加文会,增加学习的信心,回到京师之后更能把心思用在读书求学之上,那就不单纯是在帮陛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