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零一章 他的前程秉宽决定 (第2/3页)
br> 「还是说皇兄,有人在您面前恶意中伤他?」永康嘴也是不饶人的,眼见情况不对,马上又拿出泼辣的一面。 「混账!」 朱佑樘也恼了,厉声道,「你此话何意?你不会又想说,这是秉宽在朕面前提到他,所以朕才不给他机会?」 「没有,臣妹不是此意。」永康赶紧否认,「臣妹听说,您都把之前不过是在军中混个军功的威宁侯,就是王家的长子,派去当大同总兵了,给懋仁个差事应该不难吧?也不必留在边镇,到京师来帮皇兄cao练京营士兵,以他能耐,管一营总不在话下。」 朱佑樘满脸不乐意道:「就你这性子,朕都不知该如何说!军中如何用人,朕自有安排,何须你来指手画脚?你不是说你知错了吗?那行,只要你让秉宽同意朕给他调遣差事,无论秉宽说给他调什么,朕都准允!」 「皇兄,您这是什么意思?让臣妹去求那张秉宽吗?」 永康一听就不乐意了。 来找你当和事佬,你也不能捉弄人啊。 朱佑樘道:「你惹来的是非,自然由你自己来平,朕不好意思跟秉宽提为崔元加官进爵的事,秉宽既为兵部尚书,对军中事项最为了解,他对于崔元的性格,还有他的潜质必定很了解,朕听他的来给崔元布置差事,有什么不妥吗?」 「可 是他……」 永康气得差点跺脚。 随即她语气也软下来,好似恳求兄长一般道,「皇兄啊,别捉弄臣妹了,臣妹是真知道错了,之前去找太皇太后,也是臣妹不想当寡妇。现在懋仁已有了军功,是该把他调回来,张秉宽再怎么说也是臣子,臣妹有些话开不了口。」 朱佑樘一副事不关己的表情道:「那你就等崔元回京师之后,由兵部议定之后,再给他派遣差事。你自己看着办吧!没事就回去,最近也不得再踏入宫门,尤其是你皇嫂那边,更不必去了!」 「我……」永康一脸憋屈,但随即好似服软一般低头道,「臣妹告退。」 「真不识相,不知道她在做什么,就算是皇姓之人,有她这么折腾的吗?」 朱佑樘在目送永康离开之后,还愤愤然,好似对此非常介怀。 一旁的李荣却能看出一些端倪。 以前朱佑樘更好像个「面瓜」,别看身为九五之尊,被人说是大明的明君,但其实朱佑樘很喜欢管那些鸡毛蒜皮婆婆mama的事情。 如果不是因为他身为大明皇长子,又成为君王,或许他更适合当一个家庭妇男。 皇帝说介意meimei对张周的冒犯,他是真的在意,不是嘴上说说。 李荣道:「那陛下,要不要暗中给搭个桥,跟蔡国公说说?」 「不用。」朱佑樘道,「朕也没想好怎么用崔元,他性子太耿直,之前就有人跟朕说,他既没有为官的经验,也没有从军治军的经验,性子太愣,有时候是别人说什么他做什么。这既是好处,也是坏处,让他遵循某个方略去长期治理一军,他是无此能耐的。」 李荣想了想,点头道:「陛下所言极是,崔驸马少有与官场之人交际的经验。」 朱佑樘道:「这样的人,属于朝廷的异类,怎么用更多是要看哪里有需要,这点相信秉宽能去斟酌。还有,如果崔元处理不好家里的事,朕还真不太想用他,这个难题,就当是给秉宽了。」 李荣心说。 家里有个公主当婆姨,虽然有皇亲国戚的便利,但还真不一定完全是好事。 你崔元也真是成也妇人败也妇人,谁让你在家里没什么地位,你家里这位婆娘太强势,让陛下对你产生厌烦了呢? 内阁值房。 三名内阁大臣回来,此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以至于三人在这个问题面前,都选择了沉默。 皇帝终于忍不住要增加第四位阁臣了。 从张周崛起的弘治十二年,就有传闻说皇帝要增加一名阁臣,甚至取代目前三名阁臣的一人,只是皇帝为了平衡张周跟文臣之间的关系,这件事一直没有提到桌面上来谈。 但最近朱佑樘直接在经筵时,就提到了这件事,且还对目前翰林院几位学士中的王鏊赞赏有加,最近也对王华多有嘉奖,以至于现在翰林院体系都在谈论,很可能新阁臣就出在王鏊和王华这二人身上。 至于之前在翰林体系中混得风生水起的李杰、焦芳、张元祯等人,也似乎并不在这次升迁的可能性之中。 当然。 对于翰林院体系来说,有个人永远是绕不过去的,就是程敏政,至于皇帝是否会把程敏政拔擢上来入阁,这件事也仍旧不好定论,虽然最近程敏政并不会出现在经筵日讲之中,但他始终是阁臣的有力人选,他便是第三候选人。 三人坐下来之后,李东阳先挑起此话题:「今日陛下在票拟上多有挑剔,看来陛下先前提及新阁臣人选,并非是一时兴起,想来是思忖良久心中已有预案。」 谢迁道:「不过是西北增加粮饷的事,缘起于大同本地的财政亏空,打了这么多年 的仗,大同有亏空,也不是咱这几人就能给解决的麻烦。如今不找户部的麻烦,也不问兵部,甚至连宣府的漕粮储备都没问一句,这都要怪到我们身上来?」 显然谢迁是有抱怨的。 之前阁臣跟皇帝之间关系融洽,皇帝基本不会找内阁的麻烦。 但现在随着张周的崛起,皇帝看大臣,好像怎么看都不顺眼,这会让内阁这三位有些郁闷。 李东阳把一份奏疏推到刘健那边,却不问刘健对奏疏的意见,而是顺着先前的话题道:「若真要增一人,于我等左右,是该如之前跟陛下提的,把程克勤调过来,还是说……」 已经不去谈论如何阻止的问题了。 内阁三人铁三角的格局,从弘治十一年徐溥致仕之后,就已经定下来,本来都以为皇帝会在弘治十二年就增加阁臣,以保证内阁的运转正常。 但一直到弘治十四年,皇帝都没有再增人选,充分考虑到了内阁三人的面子问题,也让他们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宰辅。 对于张周这样熟悉历史的人,知道这个铁三角非常稳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