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1章 命将 (第1/2页)
皇宫大内,福宁殿,东暖阁。 赵桓从单身苟窝穿越过来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位于四壁角落里的紫焰铜炉依旧火力不减,不盖巾被也丝毫感觉不到冷,只是炽燃的金莲银烛所留不多,室内光线明显有些暗淡。 赵桓半躺半靠在八扇座地屏风围起的卧榻上,闭着眼睛默默总结了一下这几次来回穿越的经验和规律。 基本上往前世方向穿越的时候,都会遵从自己的个人意愿,只要用左手按压住胸口就能回到单身苟窝,但往历史方向穿越就没那么随意了,每一次都是被动进入时空隧道。 也就是说,并非来去自由,想回去可以回去偷个懒,但不想来也得来,由不得自己事干一半撂挑子。 “来人啊!”赵桓忽然冲着外面喊了一嗓子,可能是有些起床气,声音比较大,听起来不是很友好。 “官家有何旨意?”当值内侍押班听闻里面高声呼唤,赶忙推门急趋进来。 赵桓随口吩咐道:“你去传召内宰和诸位直笔,一道来东暖阁草拟词头。” 啊? 内侍押班一脸懵逼,大半夜睡得迷迷糊糊的,忽然心血来潮要召集内省夫人处置军国大事,官家这是在梦里受到什么刺激了? 他心里犯嘀咕,脚下可不敢怠慢,一溜小跑直奔禁中后苑而去。 当值内侍押班走后约摸半个时辰的光景,七位头戴乌帽软巾身穿紫襕窄衫的宫中女官,有的怀里抱着书簿名册,有的手里捧着笔墨纸砚,一个个莲步轻移,曲身款款地走进东暖阁里。 赵桓抬眼看了看,为首者正是此前在皇后阁里查账时见过一面的内宰宋淑媛。 宋淑媛是侍奉过道君皇帝二十多年的老宫人,资历深广,经验丰富,现任知尚书内省事,正四品的四字国夫人,别看已届不惑之年,无论是容颜肤色还是身段气质,并不比她身后那六位豆蔻芳华风姿卓约的直笔内人逊色多少。 所谓直笔内人,其实就是被外朝视为内尚书的宫中女官,她们大都拥有郡夫人、国夫人封号,所以又叫内省夫人,又因为平常都是六个人轮流陪侍在君王身旁记录起居,所以她们待班的地方又叫六夫人阁子。 别看只是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妇道人家,却掌控着所有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御前文字,甚至许多御宝批奏都出自她们之手。 当然不是随便戳印盖章,事无巨细都得经过皇帝点头才行,尤其是拿给两制官起草诏敕用的词头,更是如此。 内省夫人根据皇帝口述的意思形成书面文字,写好之后拿给皇帝看过没有问题,这才移交给内制官翰林学士或者外制官中书舍人起草诏敕。 赵桓连夜把她们几个内省夫人召集过来,就是专门干这个书写词头的事儿,要知道,没有词头做参考,两制官在起草诏敕时根本无从下笔。 “深夜传召诸卿来此,盖因军国大事刻不容缓啊。” “勤劳王事正是臣仆本分。” 君臣数人略略客套一番,随后开始进入正题。 赵桓提前拟好一个名单,让她们先把这些人的注色经历找出来,然后再详细斟酌该授何官应遣何职。 名单上总共有十五个人,依次是姚古,刘延庆,种师中,张孝纯,陈规,王禀,折彦质,刘光国,刘光世,杨可胜,马忠,吴革,张俊,李孝忠,马彦传。 尚书内省既不是吏部也不是枢密院,除了那些由皇帝亲擢的中高级文臣武将之外,其他人的注色经历基本上无籍可查。 碰巧的是,前段时间皇帝下令成立亲征行营司,枢密院专门将三衙禁旅尤其是勤王大军,将级以上统兵官录籍入册,由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呈上御览一一主要是依循惯例看看皇帝有没有特别想要召见的人,如此一来,算是歪打正着解决了尚书内省的燃眉之急。 内宰宋淑媛果然有先见之明,不光提前准备好了亲征行营司将官花名册,还收集好了与文武官吏选叙、资任、升迁、差注等等相关的政令和条法,以供官家在命将时随时拿来参考。 赵桓对此比较满意,他拿过这些人的注色经历粗略一扫,军籍里用的都是春秋笔法,一般聊聊几句话就胡弄过去了,尽管如此,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比如镇海军节度使刘延庆,燕山之役时身为都统制却领兵不战自溃,事后被贬到筠州安置,金军大举南侵之前才官复原职。 不过他资格够老,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本身又距离太原比较近,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该用还是得用,用好了说不一定能建奇功。 所以赵桓口授的第一道旨意就是任命刘延庆为河东路制置使,同时在原来镇海军节度使的基础上,另外再加检校少保之衔,厚赏之下,不怕老小子不卖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