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采购员的悠闲生活_第361章 万安新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61章 万安新城 (第1/2页)

    1961年,秋。

    万安县。

    这里曾经是北何省远近闻名的贫困县。

    但是现在,万安县有了突飞勐进的变化。

    在老百姓眼里,似乎一夜之间,县里就开启了拆拆拆的模式。

    这种变化发生的太突然了。

    县里的领导们就像集体换了个性子。

    锐意进取。

    大胆革新。

    针对县里的情况,做了全新的土地规划,开启了一轮由县里主导的大基建行动。

    首期的基建,是以孤立在县城郊区的服务区和码头为核心,构筑一个崭新的万安新城区。

    新城区大约有四分之一个县城大。

    西边与老城区接壤。

    北边是高速公路和振华沼气厂。

    南边就是码头。

    中间一大片,就是原本的服务区。

    由于新城区本身就是在服务区的基础上进行扩建的。

    再加上经过半年高强度的集中施工。

    至今,新城区已经初见轮廓了。

    如果从高空俯瞰。

    可以明显看出万安新区和老城区的区别。

    老城区划分随意,城区杂乱无章,道路逼仄狭窄,城市规划非常不合理。

    与之相比,万安新区就像是用尺子比划出来的一样。

    整齐的如同棋盘上的线条。

    道路笔直宽阔,东西南北方位清晰,区域划分合理。

    除了城市的总体建设之外,县政府在建设的时候更加注重居住体验。

    修建绿化带,修整街道,用街和路将城区进行了区域划分。

    并且在县里的牵头下,动员各个国有企业,在新城区修建了许多六层板楼的生活区,组成了一个个区。

    另外和老城区相比,新城区最大的改进,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增加了排水沟和下水道的设计。

    污水不见于地面,旱厕远离闹剩

    整个城市因此显得干净了许多。

    .......

    时间匆匆。

    眨眼就到了秋。

    这个时候虽然气已经开始转凉了,但风中还是夹杂着一股子热意的,属于不冷不热的时候,刚好是一年中最适合出门游玩的好时节。

    再加上今休息,不少县民都走出家门,到县里四处逛着。

    不管是生活在老城区的居民,还是搬到新城区的居民,都喜欢在新城区熘达熘达。

    因此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如鲫,非常热闹。

    建设大街。

    这是贯穿整个新城区最主要的街道,因道路两旁种满了银杏树而闻名。

    如今的这条银杏路,已经出现了一些金色银杏叶的点缀,但大多还是绿色的。

    远远看去,如如同一条绿油油的地毯,横亘在万安新城区中间。

    孙兴文在建设大街上漫步。

    他慢慢踱着,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上得一处茶馆。

    这里是一间可以可以喝茶、休息摆龙门阵的平民茶馆。

    名字叫做红旗茶馆。

    起来,红旗茶馆也是很有来历的。

    据在民国的时候就存在了。

    后来被收归公有,改成现在的名字,成为县里唯一可以让老百姓放松听曲的茶馆。

    再后来,万安新城建成了。

    为了增加万安新城的文化底蕴,县政府就和红旗茶馆的经理商量,最终将茶馆搬到了这里。

    红旗茶馆的前门正对着建设大街,看起来有些其貌不扬,走进来却别有洞。

    大堂中摆满了古色古香的木制桌椅。

    墙壁上画着几幅壁画。

    有红星,有领导画像,旁边还用红色油墨写着“万寿无疆红日高升”八个大字,非常符合当前的时代气息。

    老茶馆里水气、烟味、茶味腾然升起。

    空气里弥漫着澹然的味道。

    时间在这里仿佛被凝固一般。

    这时候刚好一群人坐着品茶,听台上书饶表演。

    许是讲到了一个有趣的段子,听客们哄然大笑,澹然凝滞的氛围一下子被冲开了。

    生活瞬间变得鲜活起来。

    孙兴文微微驻足,听了几耳朵。

    发现还是自己听过的老段子,就没了兴趣。

    他直接钻到了二楼。

    找了个临窗的位置坐了下来。

    茶馆的女服务员看到孙兴文进来,热切的跟了上去。

    “孙兴文同志,今又过来了,怎么不到下面听书?”

    孙兴文长得高高大大,面容端正,而且又有高中毕业,很受女同志欢迎。

    茶馆的这名女服务员也不例外。

    所以这年代不少服务员高冷还是分饶。

    要是碰到对的人,冰箱也能变成烤箱。

    要是碰到不入眼的。

    那自然就是冷脸待遇了。

    “原来是乔乐珍同志啊。”

    孙兴文也笑着同她打招呼。

    “书先生来来回回就是那一套故事,我都能背下来了,所以今还是在二楼看看风景吧。”

    孙兴文抱怨道。

    乔乐珍可不敢发表什么意见。

    这年头曲艺杂谈越来越少了,这位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