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0章:徐光启和西方学术 (第1/2页)
崇祯中兴正文卷第60章:徐光启和西方学术时间进入到崇祯二年,大明朝显得越加风雨飘零。 继张献忠之后,河南多地频现举旗起义之人,连带着湖广、陕南、晋南都冒出了义军,规模或大或小足有十几支之多,连南直隶脚下的徐、宿等地也冒出了叛军。 这种局势,颇像当年的元末。 朝廷无道,义军四起,这是要亡天下的征兆。 北京作为大明的首都、国家的政治中心,这上上下下便是连个平民百姓,茶余饭后都喜欢闲聊几句政治,非议几句国家,眼见如此形势,民间的风言可就多了起来。 什么大明朝不行了,要改朝换代了之类云云不知凡几。 如今还能稳如泰山的,大概也就剩一个朱由检了。 他是一点也不担心惧怕,反而每日春风得意。 经过孙元化的思想工作,已经退隐的徐光启总算是离开教堂,重新走进了皇宫。 “先生愿意复仕,那是朕和国家的幸事。” 在建极殿内,朱由检热情洋溢亲自迎接,一见到徐光启便是大步上前,双手牢牢紧握后者。 如此热情,便是徐光启曾经做过内阁次辅,深耕官场政治多年也颇觉吃不消,连道。 “陛下厚爱,臣,岂有不遵命服从的道理。” “先生快请坐。”朱由检拉着徐光启,不由分说将后者请到座位上,自己陪坐一边,闲叙家常:“当年朕还为信王时,听闻先生隐退于物外,便深感遗憾,常常思觉与先生再无面唔之缘,而今朕登大宝,这心心念念的第一件事,就是请先生出山,而今,得偿所愿矣。” 徐光启直呼不敢。 朱由检热情不减,再加三分恭维:“这些年先生醉心于西方传教之学,致力于研究新鲜的技术事物,想来收货颇丰,朕虽为帝王,毕竟是岁浅才薄,学识不及先生万一,今日朕虚心请教,欲与先生抵足长谈。” 此刻徐光启也是被朱由检这接连不断的客气话说的飘然,哪里会有敝帚自珍的打算,自然是侃侃而谈。 从天文聊到地理、从数学聊到测绘、从水利聊到军工,那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徐光启聊了许多,但到后面朱由检的注意力已经不在聊天内容的本身,而是想到了许许多多。 首先想到的就是徐光启口中的恩师,也就是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 现在大明朝官方所用的《堪舆万国图》就是利玛窦制作的。 利玛窦在北京传教二十余年,王公贵族教徒高达二百人,徐光启以大明内阁次辅的身份入教并成为利玛窦的学生,开始接触并传播西方学术,成为中西学术走向交流的重要节点。 可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时间点。 内忧外患的大明朝不存在让学术进步的安全空间,此时的中国,也不存在任何非儒学学术生存的土壤。 利玛窦已经为了传教做出了牺牲,他删除了教义中有关于‘人人平等’的所有观点,搞出了一套阿谀儒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天主教教义,但即便如此,当明亡清继之后,中西方交流的纽带还是断了。 自此之后近三百年,当全世界都在快速发展的时候,当高楼大厦开始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时候,中国这片土地上,腐朽,日益加深。 裹小脚? 都快要裹小脑了! 这到底是统治者的错误,还是学术的错误呢。 学术本身是不会有错误的,错误的是人,那这份责任应该归咎于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怯懦,还是应该归咎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