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为浩然 (第2/2页)
一方幽潭。 然而白久身体没有弯曲,四周坐落的桌椅也没有出现裂痕,不是因为材质,而是因为重量来自心神,承受的是丹田气海。 白久望向那楼道,台阶依旧寻常模样,他却看到了一条大道,通天而去。 “这种感觉,确实不错。” 藏书楼中有阵法,是清风院前贤所布。起初的目的是激励只会读书的学生们修行,如今最初的目的没有改变,却也成了存放贵重物品的地方。 清风院的宝贝都在藏书楼中,这当中包括已经不流传江湖的修行功法,包括无数年收集而来的法器。 但是清风院建立数百年来,从未听过藏书楼有失窃一说,这当中有很多的原因。 白天你带不出去,晚上你走不进来。 白久处在一层与二层的交汇处,这里的压力可以用山来形容。他的脑袋很疼,额头上布满了汗珠,体内真气的流动在这个时候明显缓慢了很多,脚重如山。 走不进去是真的走不进去,一楼到二楼的楼梯处才走了一半,便已经如此,寸步难移。 前贤所说,压力会使人成长。而如今看来,修行也是如此。 很少有人会借助藏书楼的精神压力来修行,因为这件事是很荒谬和白痴的。精神压力会让人的脑海疼痛,会让体内的精气流动变的缓慢,会让丹田气海的旋转有所降低,但是对于修行而言,这有什么作用? 难道只是磨练人的心智? 白久自然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的他需要的就是这种压力,有种东西叫触底反弹,现在他想的就是这些。
神识自观身体,他便来到了自己的小世界。 从唐陵归来,一路休整,白久的境界早已经恢复,甚至更加精进一步。沃土平原之上已经有一片巨大的湖泊,占据了将近三分之二的面积。四周山脉雄伟盎然,像是把把利剑直冲天上,气势磅礴。 神识如清风般在山谷间吹拂,拂谷而出,皱面而起,然后再依崖而上。辗转间,便来到了山谷间的最高处。 平原的四周是雄伟的山峰,山峰之后则是浩瀚的大海。 那片黑海与之前没有丝毫的变化,依旧平静,看不出大小,更看不透深浅。 白久的神识在大海边缘停留了很长时间,似乎是在看,也是在感慨。 唐陵之中,面对依旧强大的唐皇,他不得已动用了这片黑海,然而只是一片浪花,便让他几乎失去了神智,差点迷失在这片黑海中。若不是最后他强行用山水意苏醒,那么现在的他或许早已失神,占据他身体的又会是谁? 沉默不是思考,而是在犹豫。 不知过了多久,白久用神识向着黑海传去了一道声音。 “你是谁?” ......... 白久手中的山水画卷是临幕的,真正的那幅画在大虞宝库中。 他看了画卷,也看了那处石壁,唐陵中的生死之间悟出了凌门山水意。 何谓山水意?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读书人养一口气,名为浩然。 这道气没有形状,却包含了天地。这道气没有力量,却比之真气更加的宏大。 白久无法完全理解,其实这也正常,整座竹山也只有文圣大人和二先生将浩然气归为了实质,连大先生都不能,何况是他。 山水意有很多种表达,唐陵之中,花锦出手演示高山流水,也曾说过这便是凌门的功法。入门便是这幅山水画卷,起手功法便是高山流水。文圣大人不教修行,然而修行就在这幅画卷中,往后如何推演,便要看个人明悟。 白久还未正式入凌门,看过一遍花锦演示,虽依旧未明白,但却懂了几分道理。 他想到了一种方法。 河岳,日星,天地,人间,仙界.......众多繁琐归为一处,这不就是天道吗。 何谓天道? 道生万物,道于万事万物之间,以百态存于自然。既是万物的规则,也是万物的道理,一切事物的终究,自然固有的规律。 天道有常,不为天存,不为地亡,一人之身心,唯有感悟一途,此乃天道也。 如若天道代表自然,自然包括山水。 那么,凌门的山水意是否也属天道的一部分。 白久心神微动,神识从山间落下,化作一道清风,来到了黑海上空。 如若你便是天道的一部分,那我凌门山水意,是否可以与你共存? 风携山水,沉落黑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