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年轮 (第3/4页)
拟计算重新组成完整的人体构造图像。其中有些演化较快的中子星从形成到寿命结束不足一亿年的时间,如此大的时空探测距离上,有些大质量的恒星可能已经诞生然后又演化结束寿命了。可以再上一个探测器推演预测此区域会演化出一颗大质量的恒星,在下一个先遣探测器观测地点上会留下恒星寿命终结的痕迹。 如果是突然消失那么将会呈现完全不同的遗留痕迹,能很明确的知道在哪个时间点上消失的,重点观测确定异常是否是智慧生物造成的。如同太阳系在九年前被吸收全部能量突然消失一样,只需要在九光年外的距离就能看到太阳系正在被吞噬时的样子。 ... 首先是观测前方宇宙区域计算分析所有演化异常的恒星,发现前方区域存在异常将重点关注,在下次虫洞穿越时将探索艃传送到相应的宇宙区域中重点探测。其次计算以前收集的所有数据,将有异常演化的恒星全部找出来。确定在经过的宇宙范围内,有多少恒星可能是被吞噬制造虫洞的能量来源,或作为其他用途导致的异常消失。 ... 释无在短时间激活大脑后通过头脑风暴产生的各种大量思想,方法,记忆整理出来。给蛟龙详细的说了此种发现智慧生物的办法后,蛟龙们对释无说的这种办法完全理解后,惊叹不已。 研究员蛟龙交流道:“用这种办法观测,这是整个宇宙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观测。如果观测的足够精细将能看到宇宙每一区域详细完整的演化历程。” 在确定了演算的方法后,释无和蛟龙们将之前所有的观测数据汇总起来,自动演算并发现其中异常演化的恒星。 在经过八天的时间,将之前观测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模拟演算,找出有异常演化的恒星。最后计算的结果,发现有七千万颗恒星的演化有异常。看到这个数据结果,释无和蛟龙们都十分震惊。这些数据已经将一些不确定的恒星异常演化情况排除在之外。一般情况下,当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会使用更大的恒星作为能量来源,而这些恒星的演化寿命很短,很多都排除在数据之外了。 如同垩一样,太阳的能源根本不足以将他们全部的设备进行虫洞穿越到其他的地方,需要更大的恒星能量才能达到要求。正常情况大质量恒星是更有可能被利用的能量来源,但是先遣探测器监测的距离间隔,不能探测到完整包含巨型恒星的短暂寿命周期,当初已经排除了很多不确定的恒星。如果更加精细的观测那将会得到更多异常消失的恒星。 ... 释无继续的思考着,得到如此多的恒星异常消失,想着对于有12000亿颗恒星的银河系来说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了。对于一个星系群来说异常消失的恒星不算多,但是对于在观测的这片区域来说,这么多的恒星异常消失。足以说明在这片宇宙中,不止有一个智慧文明存在。释无仔细查看分析数据,经过再三确认数据的演算没有错误后,相信了这个事实。 ... 释无根据蛟龙在这几百年来掌握虫洞穿越的时间中,统计释无探索太空之前总共用掉了八十六颗恒星。蛟龙在早期只能选择较近的恒星使用,对大小的选择余地较少,但是使用的能量也是相对更趋向于大质量恒星。如果加上现在技术进步,会加快运用恒星的数量,后期的使用量肯定是逐年向上增长的趋势。到达能够整体星际移民到其他星球,所使用的恒星数量预测会到一千颗的水平。 想到这些释无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数据,再次加上大质量恒星的异常情况进行精确模拟。由于探测间隔较大大质量恒星只能探测到演化前后很少的数据,需要大量的模拟叠加得到演化的情况,运算量成指数级增加。整个计算模拟花费了近三十天才完成。这次计算释无和蛟龙们原本预计会多出更多的异常消失的恒星,然而结果出来时还是让他们非常的震撼。在他们已经观测到的宇宙中竟然有20亿颗恒星异常消失!不过在想到如此精密的仪器下,在超过几倍可观测的宇宙范围上,平均每年消失的恒星不足一颗心情才有所平复。
在详细分析异常消失的恒星中,确定了最早异常消失的恒星时间与现在相隔有76亿年的时间。释无通过每隔10亿年的时间统计了异常消失的恒星,在76亿年前到66亿年前,探测的这片区域有几百颗恒星异常消失。 在66亿年前到56亿年前的十亿年时间中,有十七万多颗恒星消失,这段时间相对增长速度非常快。 在56亿年前到46亿年前的时间中,达到了一个最高点,有8千万的恒星异常消失。 但在之后46亿年前到36亿年前的十年间,开始出现断崖式的下跌,在这十亿年中陡然降到只有一万多颗恒星异常消失。并且在距今43亿年到距今38亿年的时间里这片区域只有十几次的恒星异常消失。 在距今36亿年前到距今26亿前年的十亿年时间里,又开始缓慢的上升,异常消失的恒星达到9百万颗的水平。 在距今26亿年前到16亿年前中,再次急剧增加比上次巅峰更高,在这十亿年时间里异常消失了2亿颗恒星。 在距今16亿年前到距今6亿年前的十亿年时间,是恒星消失最多的时间,急剧上升的势头达到了最高峰,在这段时间里总共异常消失12亿颗恒星。 在最后六亿年的时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