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孔雀试剑录 (第1/2页)
最近江湖上最大的事情莫过于今年讲武堂要开课,讲武令也从此流传于江湖之上,如今已经在江湖之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如今江湖之上赫然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方是以江湖老一辈为首,一些江湖上业已成名的侠少为,他们认为讲武堂不过是朝廷控制武林的一种方式,朝廷如今如此管控武林,不过是为了让社会稳定的一种手段罢了,学不到真正的本事,不去也罢。 而另一种态度主要支持者除了与朝廷走得近的江湖豪侠之外,另外就是一些有天赋无门路的江湖少年,既然拜师无门,倒不如搏一下,去抢一枚讲武令,入门讲武堂,求一个远大前程。是以他们无比坚定的认为从讲武堂出来之后必然集百家之长,成为一代宗师大侠。 除了这两个态度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态度,这些主要是一些盘根错节的地方名门望族,他们可以通过关系去求到一枚讲武令,送自家的少爷进到讲武堂求一个好出身,将来也能为朝廷效力。 眼前这几位则是代表了两种观点,风飘絮和锦氏兄弟在江湖上略有名声,自然是倾向于第一种观点,谁知道那位少爷倒是与风飘絮持不同的态度 “其实不然,俗话说学无止境,武也是一样,咱们学武之士,都希望能够登上武学的巅峰,但是说实话,以咱们现在所学的武艺,再练二百年也追不上孔雀剑神他老人家吧?”那个少爷侃侃而谈,显然就是在驳斥风飘絮。 “孔雀剑神的武艺一骑绝尘,咱们自然是追不上的,不过在《孔雀试剑录》中记载孔雀剑神曾说过,江湖才是最好的门派,任何宗师大侠,若是没有在江湖中经历过生死,是永远不能站在武学的巅峰之上的。“《孔雀试剑录》是江湖上流传的一本记载孔雀剑神伟大事迹的话本,也是现在时下最火的话本,曾经有人说,只要有水井的地方就会有人在看、在讲、在听《孔雀试剑录》,虽然江湖人物也知道,这不过是小说家言,但是其中的道理却是真的,因此江湖人士经常在谈论中说起《孔雀试剑录》。 “道理却是不错,但是孔雀剑神他老人家出身的乃是炙剑阁,这炙剑阁千百年来一直是最神秘的门派,而且这千百年来天下第一永远是来自于炙剑阁,他老人家的自身起点自然比我们高,我们若不采集百家之长,怎么能够进阶?”这少爷说得也没有错,有些人的起点就比别人高,成就高也是理所应当。 “你说的也有道理,但是孔雀剑神还说过,武本无高低,但是使用者的高低才决定了武的高低,学武如挖井,与其挖十个浅尝辄止的坑,不如深挖一口井。”风飘絮谈起孔雀剑神,对于《孔雀试剑录》这本书里的金句无不是信手拈来。 “风大侠说得也并无道理,但说实话,进入讲武堂修炼几年,先博采众家之长,之后再重出江湖上历练一番,岂不是妙哉?” “我觉得唐少爷说得是最理想状态,但是讲武令可谓是可遇不求,此前江湖上还有几宗因为讲武令引起的血案,令人不寒而栗。“锦氏双侠中的大侠锦枫堂放下筷子,严肃的说道。 “嗐,那几件事,我也听说过,哎,你说他们没那个本事,非要显摆,这下好了,全武林的少年英雄都盯上了,一个不留神,丢了讲武令事儿小,丢了小命是大啊。“唐少爷一副看透世事的样子,一口酒一口菜乐呵呵的点评着江湖大事。 自从讲武令出现在江湖上,现在江湖上因为讲武令已经掀起了不少争斗与厮杀,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朝廷对江湖下得一步阴险至极的棋,就像许多江湖人说的那样,这是一个让人无法拒接的阳谋。 “没错,撇开阴谋阳谋的说法,我们简单点儿来看,其实这也是一个挑选入讲武堂的一个门槛,你连一个小小的讲武令都保不住,就没有进入讲武堂的资格。”风飘絮抛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几个人听了也纷纷点头称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