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 (第3/4页)
国家慢慢强大起来,不如现在就趁其渺小时发兵,从陆地一路推过去,将所见之国,全数踏平,这样不就可以永绝后患,再无后顾之忧。” 说完,老朱嘿嘿一笑,对于自己的这个想法,很是看好。 若是搁在过去,老朱绝对不敢这样想。 毕竟从大明一路往西打,中间有着大小上百国,那所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绝对是一个无法数清的天文数字。 但现在不一样。 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大明注定将迎来国力的疯狂暴涨,这让老朱西扩之心,前所未有的膨胀。 正所谓,兜里有钱底气硬,干你没商量。 老朱产生这般想法的初衷也很简单。 在老朱看来,如果自己能把这些陆地上的威胁解决在自己所属的时代,那后世君王只需要守疆保土、注重内政民生即可,必然可以让大明永昌、国祚长绵。 “但是咱其实也有个问题。” “这要是一路往西打,其中的路途实在太遥远了,且不说来自于朝廷的旨意无法及时传达,以及在路上白白消耗的这部分军需太大了,所花费时间之长,亦是数年乃是十数年计。” 这就是现实。 陆行不同海运,十万大军横跨千里,陆运的成本是海运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 这也是为什么,大航海时代能够席卷全球,是人是鬼都要上来啃一口,主要原因就是海运的速度快、成本低。 话音落。 于老朱的身侧,阿标不知何时已然是走了过来,眉头微皱着。 “父皇,倘若一味西扩,国土疆域拉大,其实于国而言,也并不是什么好事。” 阿标神色中透着凝重,开口说道。 几乎在同一时间,老朱棣和朱老四听完了隆庆小蜜蜂对金光的分析之后,终于得知了观音婢的那颗痣在何处,这会也是一同凑到了讲台之上,共同参与讨论。 相比人体构造学,他们两更喜欢军事问题。 “大哥说的没错。” 老朱棣很是认可的点了点头。 他的永乐一朝,国土横跨东西,纵横南北,开拓至上千万平方公里,更是灭了安南,将安南设为交趾布政使司,所以老朱棣深感疆土一旦扩大,管理起来的难度。 “皇爷爷说的没错。” “甚至是,得不偿失。” 宣德帝不知何时,亦是凑了过来。 在这件事之上,在大明众帝之中,宣德帝显然是最有发言权的一位,毕竟永乐朝打下的疆域,大部分都在宣德朝被宣德帝给扔掉了。 他这话,说的也没有毛病。 永乐朝的武功成就,于宣德朝来说,就是极为沉重的包袱。 在安南这片地界上,大明的投入和回收,全然就是不成正比,这还只算财力、不算人力。 对于大明王朝来说,将安南纳入版图,这就是一笔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管理、军费、经济、民生、暴乱,无一不成为了朝廷负担。” 宣德帝沉声说道。 “若是羁縻统治,换来的又是不安定。” 所谓羁縻,类似于自治,具有高度不稳定性,说反就反。 你一言,我一语。 老朱听着这些儿孙的话语,一双眉头不由自主的皱了起来,他还是第一次说事情,被这么多人反对。 不过其实老朱心里也清楚,这些儿孙刚才说的都是极为现实情况,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大明的本土疆域便是无法进行扩张。
或者说,不敢扩张。 “兄长,这几个崽子刚才所说的,就是咱想问的问题。” 老朱看向季伯鹰,来了一个总结性发言。 将老朱所问的,将阿标和老朱棣这几个讨论的问题总结起来:如何预防未来有可能出现的陆地强国,以及如何加强对扩张领土的控制。 随着这个问题的讨论声响起,围上讲台来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武宗朱厚照最为兴奋。 甚至就连对疆域扩张完全没有兴趣的弘治帝朱佑樘,这会都是伸长了脖子站在讲台边上,希望能够听上三瓜两枣 这朱家子孙集体头脑风暴一幕,被坐在讲台边缘的李二看着,眼神中不禁露出几分羡慕。 他在老朱家的这帮人身上,看到了些许人味。 世人常言,天家无情。 不过在大明前几帝的身上,或许是因为老朱出生于农家,信奉血浓于水的理念,朱氏帝王家的人情味比之其他王朝,确实要浓上几分。 但也不多。 “都围在这里做什么?!” 季伯鹰微微抬眸,眉头微皱,扫了眼这帮人,已然是把自己围成了一个圈。 “啊对对对!” 老朱顿时反应了过来,扫了眼这圈围上来的朱家子孙。 “都干什么?!一个个都给咱回自己的座位上去!” 面对太祖爷的呵斥,大明这一众天子储君们都是可劲的缩了缩脖子,不敢违抗,纷纷是回到各自的座位。 季伯鹰瞥了眼老朱。 “还有你,也坐回去。” 老朱闻言一顿,嘿嘿一笑,拍了拍裤腿的灰 “好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