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棣:爹,你咋没死啊?!_第236章 要想富,先修路!赵大:高粱河战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6章 要想富,先修路!赵大:高粱河战神? (第3/4页)

地球是不是个球这件事,当然都是门儿清楚。

    尤其是徐光启,这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在他编写的崇祯历书之中,率先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同时介绍了经度、纬度,并依据第谷星表和华夏传统星表,结合做出了大明第一个全天性星图。

    而老朱这一帮大明天子储君,同样是没有什么太大表情变化,因为他们先前都已经惊讶过了。

    “注意看。”

    仙师一语出,众人都是屏息望去。

    只见仙师抬手一点。

    刹那。

    下方的这个水蓝色的球,那一片属于华夏之地的版图,骤然间有着交错纵横的光线出现。

    季伯鹰指着这些光线,开口道。

    “红色的是铁轨线,紫色的是海航线,金色的是空航线,白色的是公路线,这四种线便是构成了未来之交通。”

    众人的目光都是紧落在这四种交织的线之上,交错之下,一种别致的美感,自心头油然而上。

    唯有始皇嬴政,这个时候眉头紧皱着。

    他在思考另一个问题。

    泱泱华夏,竟然就是这么一小片地方?

    原来在华夏大地之外,竟然还有这么多国度?!

    这般广袤的国土,岂能不归于大秦?那一刻本已停息十数年的扩张之心,这一刻在祖龙心头燃烧,这是老秦人骨子里的精神。

    呼~!

    随着季伯鹰一念而动,周遭景象开始快速变化,如片花VCR一般,绿皮火车、高铁、客机、超跑…

    这些画面飞速流转,最后皆是如梦幻泡影碎灭,一切重新回到了最初的主堂之景。

    这帮大明天子储君,依旧还是处于方才画面带来的震撼之中。

    “你们十五人,另行一地。”

    讲台C位,季伯鹰看了眼宋应星等十五人,这帮天工院院首接下来要上的课,和这些天子储君不同,季伯鹰要给他们看的都是各类教材后面的附带片子。

    “怜香,带诸位去二楼。”

    一语出。

    怜香已然上前,微笑着将宋应星这十五人给领往二楼。

    “兄长这是?”

    老朱心中不解,为什么单独将这些人给领往二楼,难道有什么是自己这些做天子储君的不能听。

    “有些东西,你们听不懂,也没有必要听。”

    季伯鹰拍了拍老朱肩膀。

    方才给这些大明天子所见所讲所看的,实际上都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认知。

    再具体的,比如蒸汽火车的内部结构发展史,热能转化,比如蒸汽火车之后的内燃机火车、再往后的高速铁路,还有就是蒸汽游轮,内燃游轮,飞行客机的原理以及发展史,以及需要建造这些的配套设施,包括冶炼工艺、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在内的等等。

    这些内容,基本上都是烦闷的教材纪录片。

    对普通人来看,这玩意就是纯属无聊,并且也看不懂。

    可对于宋应星这一帮大明顶尖的科学家来说,那就是绝对的至宝。

    “父皇,既是仙师所言,必不会有错。”

    一旁的阿标接着开口,又是朝季伯鹰行了个礼。

    “仙师,所有人的成绩都已经全部核算结束,结果已经都放在桌上了。”

    阿标话音方落。

    这帮刚刚落座的一众大明天子储君,无不是呼吸骤然一紧,每个人的目光都是落在教案上的那一张宣纸之上。

    一个个扯长了脖子朝讲台上的教案望去,就差变成长颈鹿。

    “嗯。”

    季伯鹰微微颔首。

    他其实也很好奇,按照他搞出来的这个公式计算,最终算出来的各天子储君等级,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谁是状元?谁是榜眼?谁又是探花?

    这会的老朱已然将目光从前往二楼的宋应星等人身上收回,转而看向这讲台后方的宣纸面板。

    按照课堂顺序来,在理论课结束之后,就是最为期待的实践观察课了。

    老朱等这一节课,已经等了很久了。

    「探究崇祯亡国之因」

    终于可以去崇祯时空了,终于可以亲眼见到那天杀的崇祯了!

    不仅是老朱,其他人亦是如此想,皆是摩拳擦掌。

    一个王朝,最为刺激的两个节点,莫过于开国与亡国。

    “在正式开始实践观察课之前,课间休息一刻钟。”

    季伯鹰扫了眼在座的这帮天子储君,随后目光折过,落在外教区的赵大李二这帮人身上。

    方才已经答应过赵大和李二,在第一堂课结束之后,就回答他们想知道的问题。

    刚好,趁这一个课间,搞定这些。

    “宋太祖。”

    季伯鹰率先看向了赵大,很是给面子的喊了一声宋太祖。

    凡事,得讲个规则。

    既然方才赵大是第一个站出来上课的外教,而且还是顶着柴老板给的强大心里压力,让他第一个提问,理所应当。

    这一点,旁边的李二也没有异议,都得按照顺序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