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棣:爹,你咋没死啊?!_第257章 宋仁宗:我才不是神经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7章 宋仁宗:我才不是神经病! (第2/4页)

br>
    座位上的赵大立刻站了起来,微皱眉头,开口道。

    “仙师,小子想问,为何犬弟绝嗣。”

    一声犬弟。

    听的坐他后面喝水的车神眼珠子一愣,一口水直接呛进了气管,剧烈的咳嗽之下引动身上的骨伤,差点自己把自己送走。

    不过进而,缓下来之后,高粱河车神深吸一口气,他也没心思顾及这个‘犬弟’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因为方才赵大问的这个问题,是他最为关心的问题。

    赵二怎么都想不通,我贵为大宋太宗,高梁河车神之绝命毒师,为毛就绝种了?!

    季伯鹰瞥了眼赵大,顺带瞄了眼坐在赵大后方咳嗽的高粱河车神。

    关于宋太宗绝嗣这件事,实际上只是一个广义的说法,毕竟一个皇帝绝了继承人,那基本上和绝嗣也就没有什么区别。

    但如果你真要追究其后人来,赵二肯定是还有血脉留存于世的。

    “靖康之变。”

    季伯鹰淡淡四字出口,落在赵大和赵二耳中,两人都是瞬间眉头皱起。

    尤其是赵大。

    靖康之变,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听到这个名词了,将大宋划分南北的关键词。

    赵家庄的第三号人物,也就是坐在右侧外教区赵家庄第三排的泰山帝,这会也是在一旁听的懵逼。

    “而要了解靖康之变的内核,就必须先了解整个北宋的大致经历。”

    “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一次性难以给伱全数解答。”

    “故而,现在先给你答一部分,让你有一个初步了解的过程。”

    话音落。

    赵大深吸一口气,他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王朝始末之间,有着很多事情,虽然汇总在史书上之后,看起来就是短短的几个字眼,但是要真切的了解这几个字眼中的本质,必然要通彻源头才行。

    “小子明白。”

    赵大点了点头。

    随后。

    “有一个说法,靖康之变,始于仁宗。”

    话音落的刹那,季伯鹰于自身脑海之中,飞速整理了一下有关于北宋年间的历代帝王传承。

    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

    从泰山帝之后,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人送外号:大疯哥。

    这位宋仁宗,十三岁登基,虽然当了皇帝,但一直笼罩在刘娥的阴影之下,等到刘娥病故,足足摸鱼摸了十一年之后才开始亲政,小伙子确有识人之明,在宋仁宗的时代,北宋人才达到鼎盛,范仲淹、包拯、欧阳修、苏洵、柳永等等一大批在后世家喻户晓的名人。

    不过,赵祯的性格缺点也很明显。

    性志不坚,属于不扛事的那种,这一点和崇祯有点像。

    倒也是能理解,毕竟赵祯从懂事开始,就一直在女人的庇护之下。

    关于赵祯的性格缺点,有两个很经典的例子。

    一,赵祯亲政的三十年中,两府执宰换了四十余人,一个个都是屡进屡退,即使贤者在位,因不能安于其位,也无法施其才能,做出成绩。

    这和崇祯频繁换首辅是一个道理,但凡出点事,哪怕是便秘了好几天心情不爽了,管他三七二十一,先换个总经理再说。

    唯一不同是,在明末被崇祯换下去的总经理很可能要寄,再不济也要坐几年牢,而被赵祯换下去的,基本上都能到地方做一方封疆大吏。

    毕竟,大宋是天子与文人共治天下。

    二,为了改变自车神以及泰山帝留下的‘三冗’问题,赵祯以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等人为参知政事,进而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史称:庆历新政。

    然而这场变法刚刚进行没几个月,因为朝野内外的权贵们反扑激烈,赵祯象征性抵抗了几下,直接缩起脖子认怂了,范仲淹、欧阳修等一干变法大臣相继被贬往地方,还没烧起来的新政戛然而止,经过这么一刺激,三冗问题反而变得更加严重。

    所谓三冗,指的便是,冗员、冗兵、冗费。

    冗员冗费就是官太多、杂费太多,毕竟当年赵大搞了一大堆制衡术,上行下效,每个部门的子部门的子部门的子部门,都是这样照着搞,就比如砌块砖的事情,一个人就行,可偏偏要分成‘递砖员’、‘抹水泥员’、‘放砖员’等等,事情没多干,付出的工资倒是好几倍。

    而冗兵。

    北宋自太祖之后,虽然基本上没有干嬴过周边,但国内兵力确实多的吓人,仁宗年间,在册兵员就有一百二十五万,其中禁军更是高达八十二万。

    所以说,林冲那八十万禁军教头,数字上还真不是白叫的。

    当然他也只是个教头,这官职也就唬唬人。

    并且。

    在宋仁宗年间,北宋的屈辱之路更上了一层楼。

    先是李元昊主掌西夏之后,一改其父定难军节度使李德明‘依辽和宋’的国策,称帝建国,是为西夏,就此打破与宋朝的三十年和平,爆发‘宋夏之战’,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