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不可能是这样的_第一百三十二章 买煤过冬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二章 买煤过冬 (第2/3页)

 等到大家回到村里,都已经晚上十点了。

    要是平时,这个时候大家基本都已经睡着了。

    黄明回来报平安以后,家里的人知道老头子找到了,牛也没事了。

    家里的人也就不再着急了,想着大家现在都没吃饭,一个个饿着肚子出去帮忙。

    所以黄二奶奶把自家几个媳妇儿喊过来,在家里赶紧把饭做好。

    这么晚了,待会大家从山上回来也好吃上一顿热乎的饭菜。

    张安他们到聊时候,黄二奶奶家里的饭早就做好了。

    大家也没客气,黄二奶奶一喊,大家就过去坐在一起吃饭,整整坐了两桌。

    吃饭的时候,黄二爷又跟大家赔了个不是,道了声谢。

    不管怎么样,现在结果都是好的。

    大家也都笑笑没什么,下次不要再这么吓人就行了。

    尤其是黄二爷家里,可是被吓得不轻。

    等大家吃完以后,都各回各家去了。

    接下来就是黄二爷一家自己“开会”了。

    第二一早,起来的张安刚吹了一阵早风,实打实的打了个冷颤。

    明显就感觉到今比往冷太多了。

    这一看外面,到处都是霜,难怪变得这么冷。

    虽然早就已经是冬季了,但在张安眼里,打霜了才算是入冬,不然温度都没下来。

    “你这娃,怎么不多穿一件衣服呢,今打霜了,气冷得很。”

    刚从老屋过来的王芳,发现张安还是只穿了件短袖在院子里。

    连忙提醒他回去穿衣服,这要是弄感冒了可不好受。

    张安也不犟嘴,刚才出来的时候是不知道,这会儿转身回屋里找了件外衣套在身上。

    “老叔,伱这是要去哪里啊?”

    老叔张建文驾着马车从门口过,张安顺口就打了个招呼。

    “吁,现在气冷下来了,趁气好去拉一车煤块回来。”

    长箐村里这里冬不烧柴,都是烧煤过冬。

    因为附近有很多地方都有煤矿,所以附近的煤还比较便宜。

    所以大家一年四季烧火啥的,都烧煤烧习惯了。

    所以冬之前,大家就不用到山上去砍柴了。

    张安看了一下自家的煤坑里,好像也没多少了。

    里面都是煤面,一点煤块都没了,看来也是时候去买一些了。

    这两者一听名字就知道区别,可以用泥巴跟石头来比喻它们俩。

    煤块很耐烧,而煤面就特别容易被烧完。

    张安他们村里的大多数人家,一般气不冷的时候很少用煤块。

    一整年下来,大多都是用煤面加水,拌成煤团来烧。

    煤团是湿的,所以放在煤灶上以后会熏干。

    不仅仅可以封住燃烧的火炭,成团的煤会让灶里的火不那么容易熄灭,坚持到第二早上。

    而第二早上撬下来的煤团,还能打成块块的放进去燃烧,很容易就被引燃了。

    所以现在农村家里的孩们,不仅放学回来要割草、喂猪、做饭和洗碗,晚上还得拌煤。

    村里还专门有一句话,叫做“朝前不管,赶后拌煤洗碗”。

    这话多少家里有几个孩子的时候,那些孩经常的。

    意思是吃饭的时候比速度,提前吃完的什么都不用管,最后一个吃完的要拌煤加洗碗。

    但在张安家就不一样了,不存在这个比速度的法。

    以前的张安就很讨厌拌煤洗碗,因为他们家只有他一个孩子。

    王芳跟张建国只要是去地里干活了,这些家务活全是张安一个人做。

    为了拌煤,村里每一家人都有个两个煤坑。

    一个特别大的,还有一个特别的。

    大的煤坑是为了买煤回来的时候,有地方存放。

    而的煤坑就是为了拌煤用的,一般情况下煤坑都是在自家门口,这也是为了方便。

    而拌煤很简单,把煤面铲到煤坑里,往里倒一些水和黄泥巴。

    用家里的锄头在煤坑里来回搅拌,有时候还需要用到煤棒来冲锤。

    关于煤棒,大多数人家都是砍一节碗口粗的树回来砍的。

    到了后几年,也有人家直接用铁锤的。

    所以农村拌煤又叫冲煤。

    而拌煤的时候,加的黄泥巴,主要是为了拌好的煤面能更好的成团。

    另外一个是为了烧火的时候,稍微节省一些煤,毕竟这都是花钱买的,能省一点是一点。

    但是黄泥巴也不能加很多,都是有比例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