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番外:关于桓庄之族人物设定的简要说明 (第1/2页)
晋献公尽诛“桓庄之族”是一个极具典型意义的事件,它通过残酷的杀戮吹响了西周“宗法制”崩坏的号角,为此后爆发的“骊姬之乱”以及坚决摒弃公族的政策埋下了伏笔,更为整个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加速推进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由于史料缺载,“桓庄之族”的具体构成已无从考察,《左传》也只给我们留下了“富子”“游氏二子”这些含混的称号。 这里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按照西周及春秋早期的政治传统,参与国家政治的主流势力通常都是与国君亲缘关系较近的“公族”。公族的第一代大多被称作“公子”,第二代则为“公孙”,三代以后则是以祖父的“字”或者封邑名称、官职名称作为家族的“氏”。 春秋时代国君更替频繁,每一任国君都会留下数量可观的公子公孙,这些公族后代为了掌控权势,大都会抱团取暖,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团体。而在这其中,血缘出身显然就是辨别敌我最有效的方式,由此也就形成了所谓的“某族”。 比如,我们熟知的“三桓”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是为鲁国的“桓族”;郑国的“七穆”,也即“穆族”良、罕、驷、国、游、印、丰等氏则是郑穆公的后代。在宋国,宋戴公的后裔华、皇、乐、老等氏被统称为“戴族”,宋桓公后裔鱼、鳞、荡、向等氏统称为“桓族”……等等。 与之类似的是,晋国早期历史中也存在着大量以先祖谥号集合而成的公族,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桓庄之族”。这其中,“桓族”大都是晋献公曾祖曲沃桓叔(成师)的后代,“庄族”则是晋献公祖父曲沃庄伯的后代,二者统称为“桓庄之族”。 为了创作之便,本书设定了“桓氏四族”“庄氏七族”的概念。同时为方便读者鉴别,将桓庄之族虚构人物关系梳理如下: (一)国君世系 曲沃桓叔,晋穆侯之子,晋文侯之弟,“曲沃代翼”六十七年内乱的始作俑者。在位时期在曲沃拥兵自重,与翼城的晋国大宗长期对峙,弑杀文侯之子昭侯,但未能篡位成功,后昭侯子孝侯、鄂侯相继即位。 曲沃庄伯,桓叔之子。在位期间两度攻入翼城,弑孝侯、逐鄂侯,均因受到其余诸侯以及周天子武装干预,最终功败垂成。 晋武公,庄伯之子。在位期间,弑鄂侯子哀侯、哀侯子小子侯,但均未篡位成功。在位三十八年终灭晋侯缗,以小宗灭大宗结束内战、统一晋国,第二年去世。 晋献公,名诡诸,武公之子,公元前676年即位。先后娶贾君(无子),齐姜(生太子申生、秦穆姬),大戎狐氏(生晋文公重耳),小戎子(生晋惠公夷吾),骊姬(生奚齐),骊姬之妹(生卓子)。 (二)桓氏四族 虚构群体。由曲沃桓叔四个儿子公子胜(字子富)、公子非(字子良)、公子壮(字子成)、公子万(封邑韩地)的后代富氏、良氏、成氏、韩氏(战国时期韩国的先祖)构成。 1.富氏 公子胜,字子富,曲沃桓叔之子。 公孙郑,字子庄,公子胜之子。 富顺,字子理,公孙郑之子,亦称富子。与武公之子、献公之兄伯侨(武族)亲善。伯侨去世后,代其抚养儿子公孙突。为人忠厚但贪慕虚荣,因觊觎司空的职位受到庄族打击,不得不出亡成周。 富辰,字子明,富顺之子。为人坦率仗义,但缺乏心计,后遭人算计,被拘押桓宫数月,最终连累富氏全族出奔。史料载“晋人去富子”的事件即发生在晋献公即位六年,公元前671年庚戌。 孟姬今瑶,富顺独女,富辰庶妹。与吕伯姬之子吕饴相恋,但未能成就眷属。 富酿兹,俗称富娘子,富氏家老。 2.良氏 公子非,字子良,曲沃桓叔之子。 公孙浦,公子非之子。 良志,字子詹,公孙浦之子。 3.成氏 公子壮,字子成,曲沃桓叔之子。 公孙勉,公子壮之子,亦称成伯。无子。脾气火爆,不拘小节。 公孙鄂,公子壮之子,公孙勉之弟。 4、韩氏 公子万,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