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05章‖不产钢的钢铁厂(3) (第1/2页)
四合院从老贾出事开始正文卷第205章‖不产钢的钢铁厂为什么? 面对孟庆宇的疑惑,郑振东同样想知道答案。 看着同样露出疑惑的郑振东,武进步稍作沉思后,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反而反问道:“你们知道炼铁和炼钢的区别吗?” “知道呀,我们上学的时候学过!”郑振东点了点头,回答问题的同时,脑子中便想起在学校学习过的知识。 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偏向使用纯铁,而这时候的纯铁一般是煅铁。 现在使用纯铁已经非常少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找到了更好的材料,那就是碳钢。 铸铁与碳钢的区别就在于含碳量,一般来说铸铁含碳量高,钢含碳量低。 从铸铁变成钢的过程就涉及到后来的转炉与平炉,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过程。 实际上由铁变成钢实际上有两种路线,一种是从铸铁出发,既然铸铁含碳量高,那么我们想方法降低铸铁的含碳量即可。 还有一种是从纯铁出发,通过增加纯铁中的含碳量得到钢。 实际上由于西方最开始使用的是纯铁,因此在制钢的尝试中,首先走了后一条路线。 这条路线是锻打与热处理路线,实际上在铁的锻造中由于采用铁块本身的含碳量不同,再加上制造与热处理工艺的变化,在漫长的铁器时代中人类是偶然可以做出钢的。 当然那时候人类根本意识不到含碳量对铁基合金强度的影响,因此能不能炼出钢完全看人品与经验。 这古代的冶炼和现在做的化合物结晶一样都有点玄学的意思,为了炼出强度较好的铁合金古人也是求神拜佛,无所不用,甚至还有以人祭剑的。 实际上古代那些名剑,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应该就是碳钢。 在历史上,第一种有意识规模化生产的钢材是所谓的大马士革钢。 类似于阿拉伯数字不是阿拉伯人发明一样,大马士革钢实际上也来源于印度。 而由于东方冶炼技术的特点,这种钢的制备方法走的是铸铁出发路线。印度人首先炼出铸铁,然后反复加热冷却,减少含碳量,最后得到1.5%含碳量的钢,实际上这是一种铸钢。 大马士革钢被作为优良武器被阿拉伯人采用,并逐渐传到了欧洲。这大概是在公元7世纪的时候。 大马士革钢因为有独特的花纹而文明,但是实际上,这是由于但是冶炼技术不足不得已而为之的。 印度人冶炼出来的铸钢被称为乌兹钢,阿拉伯人从印度人手中购买钢锭后再用于打造武器。 由于乌兹钢含碳量变化较大,不同的钢锭反复折叠锻打后导致武器表面出现随机的花纹。 而中世纪的欧洲由于还没有掌握铸铁技术,因此他们制作钢采用了另一种工艺,那就是渗碳法,在生铁的基础上在锻打时候加入碳形成钢,这种钢和今天的低碳钢成分接近。 当然制作钢是非常昂贵的,当年的钢铁价格非常之高,因此很多武器上,只有刀刃那一部分是钢,其他部分还是铁。 可见,在工业革命以前,制钢的效率都是非常低下的,无论是锻打还是渗碳都是间歇cao作,根本无法以持续产量进行。 这一切都在工业革命期间有了改变,在工业革命阶段,炼钢炉先后由搅炼炉演变为平炉,转炉彻底造就了现在的可见,在工业革命以前,制钢的效率都是非常低下的,无论是锻打还是渗碳都是间歇cao作,根本无法以持续产量进行。 这一切都在工业革命期间有了改变,在工业革命阶段,炼钢炉先后由搅炼炉演变为平炉,转炉彻底造就了现在的钢铁工业。 我们先来说说传统的搅炼法,采用焦炉炼铁,铁中一般含有1%的硅,为了进一步得到钢,需要进行精炼,一般来说,精炼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是将硅氧化,第二步将铁中的碳氧化。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最初使用的炉形为反射搅炼炉。通过这种工艺可以将钢材的含碳量控制在0.5%-1.2%左右这项技术成熟已经到了1850年,搅炼炉的熔炼温度可以达到1400c。 18世纪反射搅炼炉炼钢法,铁块加入炉内,利用木炭的燃烧在炉内形成高温。 空气分两部分进入,从风管进入的是热风,用于木炭燃烧,炉顶部还有冷空气路口,冷空气进入后作为氧化介质,氧化铸铁中的硅与碳。 但是随着铁被提纯,熔点升高,导致铁水有凝固趋势,因此需要人工进行搅拌,所以称为搅炼炉。 在搅炼炉的基础上,添加蓄热技术就形成了现在的平炉。 蓄热技术最早由德国的西门子兄弟于1856年提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