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上红梅_第一章 设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设伏 (第1/2页)

    第一章设伏

    五年后。腊月初八,晨。宋、辽北部边关雄州城外。

    大片大片的雪片飘然落下,原本窄窄的街道、低矮的房屋以及高大的树木,早就看不清楚本来面目,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中。

    童威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伸手摸摸自己几近僵硬的半边脸。

    抬头看时,眼前的连铭仿佛入定的老僧一般,直视前方,纹丝不动。

    昨晚,他们一行九人赶到这里的时候,天地间还是青茫茫的一片,刚吃完晚饭,雪花就开始飘落,半夜里时而听到雪压树枝的断裂声。

    三天都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童威一倒下就睡过去了,等他睁开眼,连铭就在窗口站着。

    弯曲的白河结了一层薄冰,给人造成一种近在咫尺、抬脚即到对岸的错觉。

    那里,辽兵已经开始早cao,黑绰绰的方阵是步兵,往来奔驰的是骑兵,偶尔还传来几句听不懂的口令声。

    天微微发亮,连铭的容貌渐渐清晰起来:这是一个十八九岁的男子,身材颀长,四方脸,高鼻梁,白皙的面庞,两道浓黑的剑眉下,一双深邃的眼睛正望着远方。他的头上带着发挽,一拢做工考究的黑衣披在身上,腰间的扎带上,斜挎着一把宝剑,鱼皮剑鞘,剑柄上雕刻着一朵殷红的梅花。

    宋朝皇城司第一营指挥使连铭,身处宋、辽交界处的白沟驿站,正在盘算着下一步如何行动:

    他们到底是在什么地方接头呢?是在不远的雄州榷场,还是就在白沟驿站?

    雄州城地处宋朝北部边疆的前沿,却有着天然的缺陷:一马平川的平原上突兀起一座城,可以想象,在辽人的铁蹄面前,能起到的防御性质,仅仅是象征性的作用而已。

    好在当地百姓在雄州驻军虎贲军指挥使杨延昭的带领下,通过连年疏浚,依托白河,在南边疆域挖成了无数个宽大的人工湖,湖与湖相连,绵延几百里,竟然形成了一个阻挡辽人南下的天然屏障。

    说起来,雄州榷场和白沟驿站,比雄州还要有名气。

    这两地都分布在河边,其中雄州榷场是宋朝在北方的最大交易地,每天人来人往,热闹程度不亚于宋朝国都汴梁的集市。来自双方的客商在这里交易丝绸、漆器、大米、布匹、羊以及骆驼,当然还有私下贩卖盐、茶叶、马匹等朝廷违禁货物的。

    两国之间,谁都离不开对方的物资,所以便有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战时关闭,关系一旦缓和,便又重新开启。

    白沟驿站最早属于宋朝官方开办,宋、辽两方的官员互访,第一站都要经过这里,吃饭、休息甚至睡觉,换取关牒,然后再继续前行。

    不知道谁第一个发现了商机,紧挨着官方驿站开了店,接着如同雨后春笋一样,一下子冒出来三十多家,到如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镇,饭店、客栈、澡堂、夜店等样样俱全,生意每家自是不错。

    有实力的客商,即使在雄州榷场看上了货,真正敲定也是在几里外的驿站,当然有展现实力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这里毕竟清净许多,没有烦人的聒噪,可以静下心来慢条斯理地讨价还价。

    这里不仅每天都在演绎着商界大贾日进斗金的传奇,当然难免夹杂着两国的细作以各种身份潜入其中,刺探情报。

    连铭是为了追捕辽国细作“梅花”组织在汴梁的首领“寒梅”,才带人跋涉几百里,来到这里的。

    梅花是宋朝的国花,而对方竟然以此命名细作组织和头目,可见对宋朝的轻蔑程度。

    三天前,连铭从内线余宁那里得知:“寒梅”亲往白沟送一份重要情报。

    大意内容是,宋朝皇帝赵光义为报几年前高粱河大败之辱,精心绘制《平戎万全阵》图,已经初步成型,准备依靠此图再次北伐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