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王莽改制,政治变革(一) (第3/3页)
者”“谢恩私门者”这五者进行监察。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王莽还设立中郎将和绣衣执法等官,随时接受皇帝差遣到地方行使特定的监察之任,干一些见不着光的事,维护皇权。州和部是常设的地方监察机构,但随着对州的行政、军事职能的强化,部的监察职能不断增强,当时全国设二十五部,各置部监一人,位上大夫,各主五郡,其职能与西汉的刺史相当。地皇二年(公元21年),又置部监副,秩元士,协助部监强化监督事宜。在郡县,设置左右刺jianian,负责所辖地区的监察工作。但细一看,我的天这监察官真多,这真是死死地监管天下。
王莽建立了从上到下的较为严密的监察网络,从上至四辅三公的高官,下至一般的郡县小吏,都施以严格的监察,以使大小官吏只能安安稳稳地为他的皇权服务。 (四)外交匈奴,与之闹掰 西汉的外交,排在第一位就是匈奴了,打几年,停几年,和亲结盟,毁约侵犯。虽然双者各有胜负,但汉朝始终处于优势一方。不过匈奴的顽强的性格使其始终保持独立的地位,从来不屈服汉朝,只是答应有条件的妥协,匈奴始终作为自主的汉朝邻邦。匈奴令汉朝皇帝为之头痛不已,也让此时王莽苦不堪言。如扬雄所说匈奴“真中国之坚敌”,可见此难缠程度。 王莽摄政时,并没有把匈奴视为“坚敌”,不放在眼里。但为了讨好元后,王莽让匈奴单于派王昭君的女儿须卜居次云来侍候元后,并给单于很重的赏赐,让单于答应此事。 王莽规定一个人不得有“贰名,贰心”。于是他派使者去给匈奴单于做思想工作,劝单于改名,臣服新朝,不过答应给他厚赏。匈奴单于名囊知牙斯,他上书王莽,改名为“知”,但有条件妥协。王莽知道后很高兴,向元后禀报,说大汉德高望重,外夷慕化,并重赏了“知”(匈奴单于)。 处理了几回事以后,王莽觉得匈奴更好对付,也很听话,无非就是想多点赏赐。于是,王莽决定把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对一性格顽强不臣服别人的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十分具有屈辱性的名号。王莽派五威将王骏率领甄阜、王飒、陈饶、帛敞、丁业等人,带着厚礼去馈赠单于,要用新印更换汉朝封给的故印。故印的文字是“匈奴单于玺”,王莽给单于的新印的文字是“新匈奴单于章”。在汉代,只有诸侯王以下的官爵才有“章’字,而且新印又加了个“新”字,这明显是要把匈奴当臣子看待,这匈奴能答应吗?。不过单于被王莽的礼物冲昏头胞,对新印也没多在意,故印就被王骏等人换走了。晚上,陈饶便众人说如果单于发现印文变了,要索取故印,我们该怎么办面对这样局面。于是汉朝使臣为自保就把故印给砸碎了。第二天,单于果然派人来取故印,陈饶拿出已被砸烂的故印碎块,单于知道后十分生气,但也就无可奈何了。不过因果循环,从此埋下了祸根。自宣帝以来,八十多年间,汉与匈奴和好,边疆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就因为王莽一个决策的失误,一下就将几十年积累的和平局面给付之东流,从此可看王莽有坑,专坑百姓。 匈奴单于知死后,他的弟弟咸立为新单于。咸刚即位,就派使者向王莽提出和亲,并且强烈要求汉归还在常安做质子的儿子登。王莽又一边送礼物给单于,一边一口答应送还登。不过王莽也是有条件的,提出要引渡从西域叛逃匈奴的官员陈良、终带等。单于一想行啊,于是就把陈良等抓来,送到了常安。匈奴使者回来以后,单于咸知道了自己的儿子登已经被诛杀,于是怀恨在心,就派兵从西部进入汉境进行抢劫,之后说成是民间盗贼,或者是西域乌桓人,政府也难以管束,但这让边关百姓官吏头痛不已。 天凤二年(公元15年),单于咸提出要把儿子登的尸体运回,王莽内心有愧,便立即答应了。同时王莽怕咸怀恨在心,就把当时建议诛杀登的将军陈钦抓入了监狱,让他随行为其向匈奴请罪。陈钦知道王莽的想法,便在狱中自杀了。之后王莽派出能说会道的儒生王咸为使者,五威将伏黯为帅,护送登的尸体出使匈奴。不过王莽却提出了归还登的尸体条件:一是挖开单于知的坟墓,对其进行鞭尸,说明王莽对他恨意不小;二是要让匈奴退到沙漠北边,不再sao扰边境;三是要匈奴献出-万匹马、三万头牛、十万头羊,说白要点钱;四是要匈奴要送还被掠去的汉民。面对这么苛刻的条件,匈奴单于刚开始自然十个不愿意,但说客是王咸,王咸一顿说辞,说得那单于理屈词穷,无奈便答应条件。这次出使,还把“匈奴”改为“恭奴”,“单于”改为“善于”,赐给印绶。封当的儿子奢为后安侯。但单于,明面上遵守条件,暗地却仍然让兵士到边境去抢劫,去sao扰百姓。天凤五年(公元18年),单于咸死,他的弟弟舆立为单于。王莽要封当为须卜单于,想出兵辅立他,之后间接控制住匈奴。这下彻底激怒了单于舆,匈奴大兵南下,边境全线崩溃。但此时天下处于大乱,刘秀率军诛杀王莽,灭新朝。所以这场王荞与匈奴的外交也就到此结束。 在对外关系中,王莽采取的措施是:用利益换取匈奴的部分承认和妥协,以便满足自身需要。这就使其看似和平,而使自己落入被动,而这也是导致了他在外交上的失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