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路灯下的少年_那几年真兴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那几年真兴旺 (第2/2页)

过来,不来旅旅游多少有点可惜了。

    虽然现在的景点都已经商业化了,什么景点基本都那么回事儿。但是杨叶很少能出来玩儿,所以还是很新奇的。

    所谓的民族村就是把云南所有的少数民族都请一些过来,在这里建设一个度假村。

    因为云南地处边疆,古代只要一发生战乱,这里就会有大量的人口涌入。所以这里少数民族特别多,差不多有三十多个。

    在民族村每支少数民族各设一个园区,所以有三十多个园区。每个园区都会通过不同的表演,展现他们的民族特色。比如佤族族的竹竿舞,蒙古族的骑马射箭,还有就是什么上刀山,下火海之类的。就是脚踩在刀尖上,在火堆里走一圈。

    这个村里不但有各种表演,还有很多异域小吃。再往深处走就能看见湖泊,园林。反正只要有钱,这里面的吃的,喝的,玩的,乐的,都能享受得到。

    杨叶父子只在民族村转了两个小时,便匆匆的赶往机场。因为他们来的时候就已经预定好了返程票,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在这里玩耍。

    其实生意人有时候是非常辛苦的,一年到头也没有什么休闲的时候。虽然没有打工仔的体力艰辛,但是一天到晚要cao心的事太多,需要应酬的人也多。就算很讨厌某个客户,但是面子上也得兜着。

    遇到货物积压,周转不灵的时候,失眠是很经常的事情。有一句话叫做,想要人前显贵,必要人后受罪,这话不是没道理。

    到了西安后,杨叶家就赶紧加工豆皮。加工豆皮还是很简单的,就是雇两个人把豆皮用稀释的酒精防腐。但是因为前期没有任何生产经验,所以也吃了不少亏。刚开始的工人把豆皮在酒精里一泡便捞出来装袋子。

    但是这导致包装袋子里面有非常多的酒精,这就严重的影响了卖相。所以底下的客户并不买杨叶家的账。

    杨叶把豆皮给表哥徐海峰送了点,徐海峰看着亲戚的面子勉强接下了这批货,可之后再也没见他回过头。其实徐海峰不退货就算是够意思啦!当然不能指着他回头。

    看着这样的豆皮,杨叶心里知道。如果不加以改良,那么有再多的货物都要砸在自己手里。不赔钱就不错了,妄想挣钱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杨叶动了动脑子,办法还真让他想着了。既然豆皮水分那么大,为何不等它彻底吸收完水分再装袋子呢!

    于是杨叶购买了很多豆芽框子,把过过酒精的豆皮放在里面吸收水分,等到第二天水分吸收完了再装袋子。为了保险起见,还在湿皮的外面加了一张干皮。

    经过这一番cao作,杨叶家的油皮终于改造成功了。这样的豆皮投放在了市场上,客户再也没有说什么,就连徐海峰也订了一车货。

    因为杨叶家自己生产又自己卖,后来还发展了不少大客户。刚开始那几年,因为市场上加工豆皮的也不多,竞争也不大。所以加工豆皮给他们家带来了十分大的利润。

    仅仅杨叶家南郊的一个客户,每个星期都能卖他们家三百多箱豆皮。一个月就是一千多箱,刚开始的挣他的多,一箱可以挣他十几元。这个大客户就可以给他家一年带来将近二十万的利润。

    再加上还有零零碎碎的小客户也能卖点。光加工豆皮这一项,杨叶家一年就有好几十万的净利润。

    从这个时候,杨叶家的生意就算上了一个台阶啦!但是他们家的鸿运并没有到此为止。

    一两年后,杨叶家也攒了点本钱,父亲又决定去承包腐竹设备。因为身边那些包设备的老板看样子都挣钱啦!个个充的跟烧包样儿,要么是买轿车的,要么办场酒席就是要飞天茅台的。

    承包腐竹设备跟云南那边包设备是一个模式,只不过云南那边招商的是政府,而腐竹这一行建设厂房的都是个人。

    就是有实力的老板建设腐竹厂房,每个厂房的设备数量不等。大厂多些,小厂少些。等这些厂建设好后,便把设备承包给别人赚取租金。

    因为早些年,腐竹都是在自家的锅里挑出来的。因此杨叶老家人管这群承包设备的老板叫做“包锅的。”

    起码在那几年,“包锅”的老板还是很牛逼的。因为那时候,不流行微信,没有网络的冲击,物流也不方便,竞争并不大。所以“包锅”利润相当大,一天赚个几千不是什么大问题。

    就是现在的几千元都可观,更何况十年前的几千元啦!这群“包锅”老板有了钱,一个比一个充的大,年底回村里打牌,输个万八千的,眼睛都不眨一下。在厂里的时候跟那些出来干活的小娘们搞搞破鞋,大有山西“煤”老板的气势。

    父亲的这个决定无疑是正确的。虽然“包锅”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不顺,但是这项生意也让杨叶家的收成又上了一个阶梯。那几年杨叶家真可谓顺风顺水顺财神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