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寸秒寸金 (第2/3页)
重的水彩纸,本质也是纸而不是布,天天往上一层一层的刷水,多贵的纸也受不了。 人家大师说的很可能是仔细构思,几易其稿,试了很多的画法,最终摆上画廊的时间。 而不是真的在一张纸上画的时间。 画七八十天不太可能。 一张大些尺寸的水彩画稿,需要连续画七、八个小时还是很常见的。 不一定就比用厚涂法所画的油画耗时要短。 安德鲁·怀思几十分钟一张的水彩作品,多是那种16开的水彩练习本。 也就是比a4纸再小一些的尺寸。 它是一种信手拈来的绘画练习和素材积累。 并不适合真的拿去参赛或者展览。 想想看《蒙娜丽莎》就知道了。 其实《蒙娜丽莎》是一幅较为迷你的作品,宽仅有半米。 每年卢浮宫都能接到不少的游客疯狂吐槽投诉,就因为《蒙娜丽莎》的尺寸实在太小了。 以卢浮宫所要求和防弹玻璃之间的安全距离。 根本就没法看的很仔细。 在专门的展厅前排两个小时队,然后在小画框前站三秒钟,再被后面的游客一头雾水的给挤出去。 可《蒙娜丽莎》再小。 达芬奇卖给弗罗伦萨富太太的肖像画,也要比一张16开的水彩练习本的尺寸大个六、七倍的样子。 类似魔都双年展等比较宽容,很有国际范的画展。 它们原则上对投稿作品的尺寸下限没有太多限制。 要是参展者对自己有绝对信心,或者对观众和评委的视力条件有绝对信心。 你搞个指甲盖大小短小精悍的“核舟记”当成雕塑门类创作,给组委会投稿也不是不行。 反正让不让你投稿是一码事。 能不能上展,能不能获奖是另一码事。 客观上大尺寸作品相对于小尺寸作品总是更有优势的。 人们的奇怪基因天性就在喜欢各种各样的场合比尺寸。 现代的东西方画家画画全部都正在越画越大,这是世界艺术潮流发展的主流大趋势。 中国画自古以来都是按平尺来算价的,越大越值钱。 而拍卖领域最经典的例子。 莫奈的《睡莲》系列在给收藏家富豪的宣传的时候,色调、风格、绘画时间上的优先级评定都没有那么高,买家也未懂。 就一个简单粗暴四海通行的硬标准—— “大爷,咱的尺寸越大,价格就越硬,这画就越好,再加个1000万呗?” 这话也不全是忽悠人掏钱的话术。 画大画小都各有难点。 反正画的越大,绘画整体气质就越难以圆润如一。 绘画的时间越长,也越容易出问题。 曾经东夏一位胡润艺术家富豪榜排名前列的大师,他的一幅价值六百万美元的精品大型写实油画,画了很长时间,快要完成的时候,就被画室里的学生没注意,一个运动鞋大脚丫就踩上面了。 能画一幅很大的问题不出大错。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评委和观众都会多多少少的倾向于给一些印象分。 自然也不能玩的太过分。 不少双年展就是担心会有画家想要出名,钻这种空子,对投稿作品的尺寸下限没有要求,反而对上限有要求。 你要想投稿尺寸超过3米x4米的那种超级大画 不好意思。 不是不让你投,你得先单独联系一下组委会,征得同意和许可才行。 而像是新加坡双年展,横滨三年美术展,绘画门类起步就要求是长宽都在40cm*40cm以上。 这是大量公众展览的硬性底线。 低于这个尺寸,即使16x20英寸,这种艺术生挺常见所接触到的小尺寸油画,抱歉,画破天来,人家根本就不要。 而中幅尺寸的水彩。 保险起见。 完全顺遂的情况下,留足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时间,一次画完,才是比较妥当的。 强调一次画完。 也是因为水彩与水墨写意画,分别为东西方绘画领域以水为媒介的代表性画法。 它们各自所表达的内涵和哲学思想,透视原理,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