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一章 趁烟花漫天,烈火连城,咱们圆房吧! (第2/6页)
。 嬴无忌不由撇了撇嘴,他刚才还在好奇,赵郢那老匹夫准备怎么硬扛赵暨的怒火。 没想到第一招,就是让赵契来挡枪。 这为平陵君是真的死猪不怕开水烫了。 为了在赵郢那边获得好处。 连亲生父王的胡须都敢拔! 而且是赶在大年夜的时候。 可真是一个满满事业心的大孝子啊! “哦?你想到了!” 赵暨依旧在笑,但脸上的笑容却越来越冷,眼神也越来越冷漠:“那你详细说说,究竟怎么才能解决新地无人可用的问题。” 赵契看着他的笑容,心中忍不住生出一丝畏惧。 却还是抬起头,壮着胆子说道:“禀父王!魏韩两地百姓不舍故土,再加魏韩两家从中作梗,想要从这两地迁走百姓,实在是太过困难。 但新地是我们赵氏花费大量钱粮,出动大军从狄国虎口中夺下来的,必须要好好经营,每浪费一个月都是巨大的损失。 这段时间,我们急需人口,却无百姓可寻,哪怕是赵氏故土,也舍不得那么庞大的人口。 儿臣曾经探了探长平侯的口风,发现他对迁百姓至新地并没有什么兴趣。 但儿臣对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让他松了口风,愿意迁到新地十万户百姓,等来年开春,再逐步说服赵土百姓,再逐步搬迁过去。” 说完之后。 他忍不住呼吸粗重地喘了几口气。 当着赵暨的面,他说出这些话,承担了莫大的压力。 他知道,如果只是说话的话,赵暨最多只是发发火,并不会造成实质性的惩罚。 自己毕竟有李家和周王室的背景,再加上大黎公子的身份,就算几方都没有那么重视自己,也会把自己当成与其他几家周旋的工具,只要不触犯禁忌,没有人会想着去毁掉一件工具。 这番话,明显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因为他此行,只是为了帮长平侯分担压力。 只要把这话说出来,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而且他已经做出了充足的预桉,不论赵暨怎么质疑这个做法,他都能诡辩几句,最大程度把自己的责任摘出去。 却不料。 赵暨根本没有质疑这个决定,反而问了一个让赵契摸不着头脑的问题:“这么说,你也觉得徙民令处处受阻,是因为魏韩两家从中作梗?” 赵契愣了一下,下意识地点了点头:“是!” 赵暨冷笑一声,眼神愈发漠然:“既然你认为魏韩皆是歹人,之前一个月又为何在朝堂上一言不发?难道孤养你这么一个儿子,只是为了私下发牢sao用的么?” 赵契:“……” 这个切入点太新奇,实在把他打得措手不及。 怎么都不攻击观点,直接人身攻击了? 赵暨漠然扫了他一眼,缓缓问出了一个问题:“王室公子犯了大错,听训斥的时候,应该站着听么?” 赵契脸色一僵。 咬了咬牙。 只能跪在地上:“儿臣知错!只是魏韩两家找的理由太多,儿臣有心弹劾他们私心作祟,却找不到弹劾的理由……” 赵暨直接挥手打断:“若你用心找,能找不到么?无忌,你说说,若你想要弹劾魏韩两家,有办法弹劾么?” “有!” 嬴无忌咧了咧嘴,这个东西他还真准备过。 原本就是等待北征落下帷幕,用来跟魏韩两家打舆论战用的,到时候应该会交给罗偃,让这位老丞相跟魏韩两家开撕。 没想到现在就能拿出来。 他笑着从怀里摸出一本小册子:“父王!小作文都写好了!” 赵暨接过小册子,直接摔在了赵契的面前,厉声斥责道:“方才孤训斥无忌不会说漂亮话,你当真以为是在斥责无忌? 你身为一国公子,明明知道谁是谁非,面对魏韩却只敢当缩头乌龟。 既然这缩头乌龟你已经当了,又何必私下在孤面前康慨陈词? 这册子你看看,再回答孤一遍,当真找不到弹劾魏韩两家的办法么?” “哎!” 赵契汗如雨下,只能哆哆嗦嗦打开册子,发现册子里面弹劾的话语逻辑无比清晰,将魏韩两家的罪状一桩桩一件件地列了出来,不管几分真实几分夸大,说出来就是振聋发聩。 即使放在时常发生骂战的黎国朝堂,也是极其优秀的弹劾文本。 不过…… 大家是不知道怎么弹劾么? 大家是根本不敢得罪魏韩啊! 明明就是不管吵得多凶都不可能有结果的事情,谁会这个时候去触魏韩的霉头? 可册子甩在面前。 赵契只能咬牙认错:“父王之爱婿惊才绝艳,相较之下,儿臣实在笨嘴拙舌,阅此弹劾奏折,实在五体投地!” 就算是承认自己笨,也不能承认只说不做。 赵暨却反问道:“只是笨嘴拙舌?” 赵契胸口发闷,继续补充:“简直愚钝不堪!” 赵暨冷笑一声:“既然愚钝不堪,那就不要妄议朝政了,徙民一事利害牵扯甚大,不是你能够插手的,回去禁闭一月,好好歇着吧!” “父王!” 赵契慌了,虽然这也是惩罚,但完全没有给长平侯分担压力啊! 才刚说了几句话,就直接被关了起来,长平侯是不会认账的! 他赶紧解释道:“儿臣虽然愚钝,但此事却深思熟虑了许久,已经弄清楚了里面的利害关系,儿臣一心许国,父王万不可因为对儿臣的偏见,就忽视儿臣进献的良策啊!” “哦?良策?” 赵暨看着赵契,忽然有种十分荒诞的感觉。 这个狗东西。 真的是孤的儿子? 心情愈冷冽,他语气就越平静:“你方才说,你说动了长平侯什么,一字不落地复述一遍!” 赵契只觉得有万钧之力压在肩膀上,声音颤抖地复述道:“儿臣说服了长平侯,愿意迁到新地十万户百姓,等来年开春,再逐步说服赵土百姓,再逐步搬迁过去。” “放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