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不屈之心 (第2/3页)
也是对音乐鉴赏一窍不通的。 但世界名曲之所以能够成为名曲,就是这曲子,能让完全不懂音乐的人听了也会明白作曲家、演奏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音乐鉴赏课,锦城四中没少上。 陈悦也听了出来。 这曲子从一开始,就像眼前的生活一样,像是重重巨浪,把多少人拍得遍体鳞伤。 但始终张扬着一种百折不挠的生命欲望,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她想了想,也许,这就是不屈之心吧。 此时的卿云,心里在纠结着。 到底是那段“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好, 还是尼采那段“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其实都很应景,但又都不太应景。 他撇了撇嘴,决定还是不玩高大上了,依然按照胡子的演讲套路走。 “你们,当年宋兵入蜀,后蜀亡国之日,那群留在簇依然雕刻着石室十三经的那些宿儒们, 当时他们在想着什么?” “而明末清初时,面对屠城者,在簇为了保全这所学校而引颈就戮的学长们, 他们当时在想着什么?” 卿云双手一摊,“我也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正如,我不知道为什么cao场上此时有那么多撕碎的准考证一般。” 众人神色复杂的望着他。 都不是傻子,都很清楚,他想表达什么。 石室中学传承千年的不屈之心。 抗争是不屈的,但不屈绝对不是只有抗争一种表达方式。 死很痛快,但人死了,文脉怎么延续? 于是,有一群人苟且偷生的活了下来。 而石室十三经,成为了五代十国后和平发展时期的全国教科书。 当时有句话叫做,‘蜀学冠绝下’。 其实,这句话并不是在蜀地的学问有多高。 而是在当时全国都打烂了,很多地方读书的种子都没了。 在千年文华毁于一旦之际,蜀学在那个时候站了出来,以石室十三经为标准课本,重新传道授业解惑。 那前后历经200多年在石碑上刻下的的字,保全了华夏传承千年的文字、诗歌、经典,让我们的文明得以延续下去。 而有的时候,死亡也是在保存文脉。 屠城令,西蜀十室九空。 昔日繁华热闹的锦城,更是变成了老虎等猛兽的栖息地。 但石室的校址却保留的很是完整,石室的图书窖藏却保留的很是完整。 面对毫无生存可能的境地,那些学长们却主动的跑出学校,于大街上受死。 这么做的目的,是避免学校及学校里储藏的经典毁于一旦。 卿云是在,作为石室中学的学子,他们应该然更懂得什么叫做‘不屈之心’。 陈悦忽地灵光一闪,发现了华点。 撕掉准考证的是谁? 不过,她却没有急着打断卿云,只是在一边憋着乐。 “确实,高考,是个总分游戏,所以我们合理的安排每科的学习时间。 但高考,到底是位次游戏,是一个省份学生的排位问题。 你们想想,上次学校的模拟考,面对数学和综合的变态考题,各位的年级排名,有多大的差别? 差别肯定有,文科好的同学肯定占便宜,这是毋庸置疑的。” 见一些人不自觉的垂下头去,他笑了,提高着音量, “但是,诸位,你们扪心自问,如果没有上次的学校模拟考,今你们会是怎样的?” 他指了指大厅里的一张准考证碎片, “我想,这里的准考证碎片可能会更多。 因为,你们觉得,你们的大学梦碎了。” 卿云脸上的笑意更加明显了,这让所有人心里不忿的同时,又有些期待。 他们很清楚,面前这个全年级纸面年龄最的年级第一,此时把他们召集起来,绝对不是来洗涮他们的。 “我的同学们啊,你们知不知道,此时的cao场上,是怎样的场景?” 罢,他带头朝着外面走去。 众人跟在身后,出了教学楼,只有秦缦缦还在一遍遍的弹奏着《出埃及记》。 她扭头幽怨的瞪了那道背影一眼,撇了撇嘴,继续弹奏着。 不过,随即她的嘴角却微微的翘着。 做别饶背景板,她不愿意,可他的,她却甘之如饴。 站在教学楼的门口,一群人瞬间便惊呆了。 满地都是碎纸屑,浸泡在雨水里,一片狼藉的模样。 “太特么的没公德心了!” “就是!什么素质啊!” “王大爷周大妈不晓得又要扫好久了!” 卿云站在前面,又转过身来,一脸嘚瑟着,“今……我提前交卷了。” 对这种的凡尔赛行为,众人竖起了中指。 卿云笑了笑,能竖中指,那表示心情还不错。 他随即着在休息室的见闻。 “老幺,七中九中弃考了130多个?” 江旭东闻言脸色都变了,赶紧出声询问着。 不过他那苍白着的脸,正以rou眼可见的速度恢复着血色。 此时,站在他身边的尹沫,好笑的望着自家暧昧男友。